瞻淇

除夕至元宵节,各地“传统村落过大年”吸引游客突破4720万人次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2025年春节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开展“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过大年”活动,据统计,截至正月十五,全国共有5473个传统村落举行约11853场活动,吸引游客超过4720万人次。“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去年12月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因为这句话,他们办了场特殊村晚,百万人围观

近日,安徽黄山歙县瞻淇村6尾4米长的“大鱼”从祠堂鱼贯而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拉开帷幕。“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高声喊着口号、带领鱼灯队,在街巷上表演的正是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才艺主播郑冬蛟,他也是这次“村晚”活动的发起人。他想通过一场直播晚会向全国人民呈现,瞻淇村传承800年的独特中式浪漫,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捡起祖传的鱼灯手艺。“鱼灯一亮,就是年轻人该回家

文化中国行|璀璨鱼灯焕发新生机

1月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村民舞动鱼灯。临近春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村举行了数场鱼灯巡游活动,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这座千年古村的独特风景。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嬉鱼灯是当地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栩栩如生。近年来,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在保留传统鱼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同时延伸出数款供游客赏

短视频直播激发出“非遗中国年”的新活力

新春己过闲时去,几许灯花映福楼。在刚过去的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乙巳蛇年春节里,众多非遗异常火爆,成了年味儿的“倍增器”。说到年味儿,有人可能会想到贴楹联,有人可能会想到逛庙会,有人可能会想到舞狮子……但对安徽黄山歙县瞻淇村村民来说,年味就是正月里嬉鱼灯。在锣鼓齐鸣中,人群围簇,鱼灯舞动,穿梭在古村小巷,人们追着鱼灯玩闹,伸手去摸“好彩头”,场面热闹,气氛欢腾。蛇年春节期间,黄山歙县徽州鱼灯就

(新春见闻)八百年鱼灯“游”古村 舞灯人助力“跃龙门”

中新社黄山2月9日电 题:八百年鱼灯“游”古村 舞灯人助力“跃龙门”中新社记者 张俊夜幕降临,锣鼓声起。六条鱼灯穿梭于青石板巷,烛光摇曳中,红鲤摆尾跃龙门。元宵节前夕,安徽歙县瞻淇村再现“一夜鱼龙舞”。一盏鱼灯,映照传统文化根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所描绘的元宵盛景,恰是瞻淇鱼灯的起源写照。据瞻淇鱼灯队队长郑冬蛟介绍,宋代瞻淇人带家乡技艺鱼灯入京城表演

文化中国行|璀璨鱼灯焕发新生机

1月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村民舞动鱼灯。临近春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村举行了数场鱼灯巡游活动,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这座千年古村的独特风景。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嬉鱼灯是当地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栩栩如生。近年来,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在保留传统鱼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同时延伸出数款供游客赏

除夕至元宵节 各地“传统村落过大年”吸引游客突破4720万人次

央广网北京2月13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2025年春节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开展“文化中国行——传统村落过大年”活动,据统计,截至正月十五,全国共有5473个传统村落举行约11853场活动,吸引游客超过4720万人次。“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首个“非遗版”春节 共享欢乐中国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去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我们今年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安徽歙县,瞻淇鱼灯表演银蛇曼舞迎春来。在江苏南京,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淮灯会璀璨亮灯,升腾的年味、民俗味扑面而来;在安徽歙县瞻淇村,“游”过800年历史的鱼灯在当地“

河南商丘:南宋鱼灯“闹”古城

图为瞻淇鱼灯在商丘古城巡游。王乾名 摄 图为瞻淇鱼灯巡游活动现场。王乾名 摄 图为游客在观看瞻淇鱼灯巡游。王乾名 摄 图为瞻淇鱼灯巡游活动现场。王乾名 摄 图为游客触摸瞻淇鱼灯祈福。王正 摄 图为游客触摸瞻淇鱼灯祈福。王正 摄 2月12日,河南商丘古城,瞻淇鱼灯巡游活动吸引众多游客观看。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诞生在安徽歙县瞻淇村,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