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

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载有“秦人”二字的甲骨。王家嘴一号区域。 本组图片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考古项目成功入选。其余入选项目分别是: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周原遗址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是周王朝崛起

追忆殷墟考古:甲骨破损最严重的碎成200片,拼合就花了快两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文璇编者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几代考古人以坚韧的毅力和对历史的敬畏,在岁月的尘埃中探寻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近日,纪录片《考古者说》在CCTV-9热播,讲述了六位考古学家非凡的考古故事。这六位考古学家都是谁?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故事?你或许没有听过考古学家刘一曼的名字,但你一定知道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甲骨文。在漫长的殷墟甲骨考

殷墟博物馆开馆一年累计接待观众180万人次

中新社安阳2月26日电 (王宇)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26日迎来开馆一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殷墟博物馆代理馆长施劲松透露,新馆开馆一年来已累计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殷墟博物馆新馆于2024年2月26日开馆,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中国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展陈聚焦“伟大的商文明”主题,共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2月26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馆

华夏文明最早的“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原来长这样

昨天(26日),“王入大邑商——天津博物馆藏武丁卜辞探亲展”在殷墟博物馆开展,36片商代卜辞甲骨再现了商王武丁时期的辉煌文明。展览紧紧围绕商王武丁的内容展开,分为“王的祭祀”“王的战争”“王的臣子”“王的诸妇”“王的农牧”等6个单元,展览鲜活呈现了商王武丁统治之下商代祭祀、军事、内政、农业等方面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这批甲骨都是最早被收藏的,武丁时期是殷墟时期,应该说是文化最辉煌的

山东博物馆有他旧藏,这位曾和老舍同事的加拿大人如何与甲骨结缘

杜春娜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加拿大友人,肯定非白求恩莫属。然而,有位加拿大人被称为“考古界的白求恩”,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这位加拿大人跟山东关系极为密切,他不但曾在齐鲁大学任教,而且他收藏的甲骨文成为山东博物馆甲骨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就是明义士。今年正值明义士诞辰140周年,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所著的《明义士和他的藏品》时隔25年修订再版。方辉说,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中国

新的“洛阳铲”:科技赋能中国千年文物活起来

2024年2月26日,参观者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观看展出的刻辞卜甲。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新华社郑州1月17日电 题:新的“洛阳铲”:科技赋能中国千年文物活起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 袁月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久前通过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科技分析,成功复原了仰韶人面貌。跨越5000年的历史长河,远古先民的样貌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过构建三维坐标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土样

让更多甲骨“破镜重圆”

甲骨学中有一项兼具研究性和趣味性的工作,叫甲骨缀合,就是把属于同一片甲骨的碎片拼缀起来,恢复它本来的面貌。刚接触甲骨学时,前辈学者如绣花般精细的甲骨缀合研究很吸引我。我非常好奇,他们是怎么发现两片甲骨可以缀合的呢?目前已知的商周时期刻辞甲骨有16万片,缀合看似大海捞针,其实有规律可循。比如,要熟悉甲骨文的字形和内容,看到残缺的半个字或者半句话,能够联想到另外一半内容是什么。要熟悉甲骨文的载体,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