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

我们的春节 团圆之味

团圆,春节最重要的情怀冯骥才年是中国生活和文化中太陈太浓太烈太醇的一缸老酒,没有一个中国人没尝过;一年一度,时醉其中。从报信儿的腊八到收尾的元宵,其间长长的将近40天。中国人是这样编排年的节奏的——年前主要是从外边往家里忙。先是人们从四面八方往家里赶,然后是置办年货,打扫房舍,装点生活,筹划年夜饭等各类事项。过了除夕,进入新年,使劲的方向开始反过来,变为由里向外用劲。拜年先长辈后同辈,先近亲后远朋

我在现场·光影流年|从他乡到故乡:超越十年的返乡路

编者按:如果春运这场中国独有的“人口大迁徙”,是一首写满乡愁与期盼的长诗,一代代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们,则用他们的相机作为笔墨,一年又一年记录下了这首诗中的动人章节。在归家路上,每一位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车轮都承载着满满的期待与希望。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有人曾顶风冒雨,骑行千里,如今可以驾车疾驰,畅享便捷。从“摩托大军”的浩浩荡荡到自驾车的舒适自由,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跨越,也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强

做年|定安菜包饭:一饭一味 百年习俗的味蕾记忆

南海网记者 任桐 实习生 吴梓茜大年初三,是个特别的日子。在海南定安,这一天,不串门不拜年。习俗百年流传,使这一天自然成了全家人团聚的日子。王献荃的这一天,往往是赶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的。“早上采摘油菜,带着泥水和露水,尤其新鲜。”王献荃的菜园就在后院,园里种满了生菜(当地人称“油菜”),这些都是为了制作一份美味的菜包饭,而提前准备的食材。菜包饭。记者 吴兴财 摄王献荃是海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我的家乡·记者手记|父母在身边,就不缺老家的味道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浩“今年还是在济南过吧。”腊月二十三,算是正式和父亲敲定了今年的“过法儿”。考虑到妻子已有六个月的身孕,老家的家里又没有暖气,所以我一开始就提出了“还在济南过年”的想法,这自然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临近春节,一场降雪让济南的冬天显得格外静谧而祥和。望着轻轻飘落的雪花,母亲的心里却多了一份忧愁。“这一下雪,顿时担心路上不好走,你爸再来不了。”母亲因为身体原因,数月前便在我这儿休养

今年春节怎么过?旅游过大年,感受风土人情和浓浓年味

春节的喜庆正浓,街头巷尾洋溢着热闹的气氛,万户千家享受着节日的喜悦,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继续着假期。走进街头巷尾,感受浓浓年味,听听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期待。记者:这个春节,您打算怎么过?湖北宜昌市民 吴同:今年也是我们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一个年头,有这么多非遗的活动,过年期间也特别有氛围感。想着带着爸爸妈妈,还有朋友、哥哥姐姐一起来城市漫步。我跟我妹妹也是穿上了汉服,今天特别开心!广东汕头游客 姜青富:第一

今年春节怎么过?旅游过大年,感受风土人情和浓浓年味

春节的喜庆正浓,街头巷尾洋溢着热闹的气氛,万户千家享受着节日的喜悦,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继续着假期。走进街头巷尾,感受浓浓年味,听听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期待。记者:这个春节,您打算怎么过?湖北宜昌市民 吴同:今年也是我们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一个年头,有这么多非遗的活动,过年期间也特别有氛围感。想着带着爸爸妈妈,还有朋友、哥哥姐姐一起来城市漫步。我跟我妹妹也是穿上了汉服,今天特别开心!广东汕头游客 姜青富:第一

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活力

从小我便跟着奶奶、爸爸、妈妈赶集。在集市上,全家人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逛完后在小吃摊吃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此番,我以记者的身份重返乡村年集,所见的景象令我振奋。这里不仅洋溢着热闹与喧嚣,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集市上,青年以勤劳的双手收获过年的喜悦;用智慧与创意,将本地的非遗文化巧妙融入年货市场;借助科技的力量,让非遗年货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人们对非遗的日益重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不

我们的春节|回家过年

中国人心底最坚强的执念,大抵是回家过年吧。不管身在何方,家是心中的向往、归属。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段温馨记忆的串联,是亲情与爱的深刻体现。——题记小时候,寒假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期盼悄然而至,寒假开始代表着春节即将来临,春节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大扫除、贴春联、挂灯笼、准备年货……每一项活动都充满了仪式感。我们姐弟三个最盼望着跟父母赶大集,市场上,人声鼎沸,各种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