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康孔龙村遗址入围“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马尔康孔龙村遗址出土的泥质陶-尖底瓶。马尔康孔龙村遗址出土的彩陶钵。2月19日,“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共有6个遗址项目入选、6个遗址项目入围,另有1个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四川马尔康孔龙村遗址获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马尔康孔龙村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年至4800年,是迄今川西地区具有明确测年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为研究川西地区新石器时代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探访甘肃甘谷峭壁之上的大像山石窟 2月27日,记者探访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处峭壁之上的大像山石窟。航拍视角下,这座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躯体宏厚高大,面相庄严。大像山石窟中的佛身高23.3米,肩宽9.5米,位于海拔1516米、高于地面200米的崖窟内。大像山现存洞窟22个,木构建筑15处,有800平方米栈道将各石窟相连,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图为航拍视角下的大像山石窟。戴文昌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山西陶寺遗址和晋阳古城遗址入选中国首批重要大遗址清单 中新网太原2月26日电 (记者 胡健)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并公布36个国家重要大遗址清单(第一期)。其中,山西省陶寺遗址和晋阳古城遗址在列。陶寺遗址根据遗存复原的观象台。胡健 摄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遗址,也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该遗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
陕西近150处新发现旧石器遗址完成普查 倍甘村旧石器遗址远景一批颇有研究潜力、可望在解决旧石器考古重大学术问题方面带来新突破的旧石器遗址陆续被发现,如陕西榆林佳县的倍甘村遗址。2月7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自2024年5月“四普”工作全面启动以来,至2024年12月底,我省旧石器专项普查队已经完成近150处“三普”以后新发现旧石器遗址普查及资料录入工作,将对遗址所在市县后续旧石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翔实的科学资料和依据。在“四普”旧石器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
南佐遗址水稻遗存从何而来?研究称黄土高原五千年前气候适合种植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出土大量5000年前碳化水稻遗存,究竟是当地种植?还是贸易所购?其作为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遗址——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发掘考古研究的重要谜题之一,长期以来广受学界和社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团队与合作伙伴最新完成的研究发现,5000年前,南佐遗址所在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种植。资料图:南佐遗址发掘出土大量 新闻 2025年02月24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
“通航+旅游”让工业遗存“变废为宝”,浙江建德低空经济腾飞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征程中,产城融合如同织锦匠人,以产业之丝,城市之线,细密交织,编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斑斓盛景。浙江建德,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如今,在这片土地上,正在崛起一座与蓝天结缘的特色小镇——建德航空小镇。高空跳伞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
南佐遗址水稻遗存从何而来?研究称黄土高原五千年前气候适合种植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出土大量5000年前碳化水稻遗存,究竟是当地种植?还是贸易所购?其作为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遗址——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发掘考古研究的重要谜题之一,长期以来广受学界和社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团队与合作伙伴最新完成的研究发现,5000年前,南佐遗址所在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合水稻种植。资料图:南佐遗址发掘出土大量 新闻 2025年02月24日 0 点赞 0 评论 26 浏览
百年侨批信局焕新颜 在侨乡福建泉州的王宫社区,王顺兴信局旧址主体建筑——船楼历经数个月修缮,于近期完成修缮加固工程。这座承载着侨批记忆的闽南建筑正以崭新姿态,迎接它的百岁生日。“王顺兴信局浓缩了闽南侨批信局诞生发展的历史。”泉州市鲤城区文保中心主任林志福介绍,作为福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侨批信局遗址之一,王顺兴信局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由书房、奇园、船楼三部分组成,是见证福建省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的重要史迹。1 新闻 2025年03月03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
边疆考古成果“上新” 唤醒历史尘封记忆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述的正是北庭的景象。1000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将目光投至这座历史古城,一代一代接续,重现历史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郭物是北庭故城考古队领队,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上,他和北庭故城考古队执行领队崔嘉宝先后介绍了北庭故城遗址的考古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