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送“福”啦!来中山纪念图书馆接“福”

南都讯 记者刘贤沛 通讯员苏叶 书写春联,是笔尖上历久弥香的年味,一撇一捺都是对新春的美好期许。每一副春联都承载着对新年的愿景,亲手书写的春联更具温度与诚意。在小年来临之际,中山纪念图书馆开展“翰墨飘香迎新春 我家春联我来写”活动,邀请书法名家和老师亲临现场挥毫泼墨,为市民读者书写充满墨香和年味的春联。据了解,此次活动邀请了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山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梁斌,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石

《色彩中的艺术史》:当“色彩”遇上“艺术”,趣味无穷

一本书既是色彩史,也是艺术史。1月9日,在2025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众多艺术家、读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色彩中的艺术史》系列图书的中文译本发布。这是一套从法国引进的艺术鉴赏类图书,作者是艺术史和时尚史专家海莉·爱德华-杜雅尔丹。这套书能满足读者“贪婪”心理的有趣的艺术史读物,既可以了解艺术史,欣赏一下艺术名作,犒劳眼睛、放松心情,又可以获得一些“高附加值”的其他知识,比如,色彩的历史,色彩和社

老中青翻译家齐聚,见证“小书虫”系列新书首发

1月9日,“老中青翻译家对谈大奖儿童文学暨‘小书虫国际大奖文学阶梯阅读’系列新书首发”活动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热烈举行。翻译界的精英、行业媒体与众多读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奥秘,见证新书的诞生。新东方童书出版人刘格均登台致辞,她从当下孩子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出发,深入剖析了碎片化信息对孩子们深度阅读能力的冲击,并强调了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对孩子们成长的关键意义。“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打破碎片化

扬文韵雅章,启文学新篇: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学馆正式开放

2025年1月1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学馆正式开放,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藏书和独特的文化活动,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空间和交流平台。文学馆位于主题馆一楼东南面,总面积近500平方米,以镬耳墙、满洲窗、红木壁灯等岭南元素装饰,营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彰显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近五年出版的文学类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涵盖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广东文学等多个领域,从经典名著到现代佳作,从诗歌散文到小说戏剧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启示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电 题: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启示新华网记者 王志艳新年伊始,书香盈怀。京城迎来了第一场文化盛事,被称为“中国出版风向标”的北京图书订货会1月上旬如期而至。3天时间内,40万种图书集结亮相,400余场活动以飨读者,入场观众超10万人次,馆配采购码洋达1亿元人民币。这一持续举办了37届的出版业盛会,已成为推动行业交流和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据订货会期间发布的《2024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报

《康熙的红票》:重新理解清朝中西文化的对话|年度阅读推荐

书评周刊编辑部的年度书选已经持续存在了逾二十年。在这二十几年中,我们选出了众多触动心灵、启发智识、开阔眼界的书籍,试图让这些书籍帮助我们相对更好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正是在对这些领悟的阅读中,我们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悦、狂喜的丰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诗人、思想家、艺术家已经体验或意欲抵达的,生命之丰富可能性的某种极点,或许是一种“我”与“万有”合一的状态。无我,无青山。只余纯粹存在之光。2024新

陈希颖:照亮阅读的人,照亮女性的书|年度出版品牌

在2024年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中,我们除了向12本年度阅读推荐书目致敬,还特地选出3个“特别致敬”(包含年度文学教育实践、年度教育写作和年度出版品牌)。其中,我们特别致敬了明室Lucida过去一年中在出版领域付出的努力。在图书市场急剧变化的当下,一家出版机构还可以做些什么?本文为“年度出版品牌”奖项获得者明室Lucida的创始人陈希颖在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现场的特别分享。2024新京报年度阅

读沈庆云先生长篇小说《莫拉尔小姐》有感

沈庆云先生是我的乡党、长辈,也是十多年的朋友。在没大没小的交流、戏玩中,我了解到这位老乡的性格、禀性和逸闻趣事,感觉他是一个“矛盾集合体”,似乎有着“反向性格”;特别是看了他的长篇小说《莫拉尔小姐》和《后记》后,这种“反向性格”的感觉更强烈了。他没有学过新闻,却做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他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却当过大学的客座教授;他爱好交朋友,说没有朋友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他给别人的书写过很多序言,

国家图书馆将开启2025年春节系列活动

人民网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刘颖颖)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为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国家图书馆整合馆藏资源,以“金蛇献瑞 书香迎春”为活动主题策划并举办春节系列活动。1月22日(腊月二十三),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金蛇献瑞——乙巳蛇年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将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大厅举行。活动当天将发布20副“古籍里的春联”,开展书春活动,邀请书法家和国

二十四小时图书馆:不打烊的文化驿站

傍晚的北京城市图书馆 受访者供图在城市的街角,有着这样的场所,无论白昼黑夜,大门始终为求知者敞开——这就是24小时图书馆,如同一颗颗文化明珠,镶嵌在城市版图上,悄然改变着城市文化风貌,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北京市通州区,作为首都副中心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平均每天接待上万人。白天,进入图书馆的人络绎不绝,阅读区坐满了读者,艺术文献馆、元宇宙体验馆等区域吸引游客打卡拍照。夜幕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