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男子从深圳徒步返乡,行走近600公里,妻子:小肚子走没了

南都讯 记者谢萌 1月10日,阿辉从深圳出发徒步走回湖南老家。1月25日,阿辉完成从深圳徒步回老家湖南衡阳的返乡之旅,徒步近600公里,回到老家和家人相见。仅半月不见,“小肚子没了,黑了也瘦了,”阿辉的妻子冯女士说道。1月25日,阿辉回到衡阳老家。图源:深漂阿辉1月10日,在深圳开餐饮店的阿辉闭店拎包,开启了徒步返乡之旅。()这次“临时起意”对阿辉而言是650公里的漫漫归家路,是一次个人挑战,也是

回家过年被围堵,全红婵发声→

1月29日,针对许多游客来自己老家参观的情况,跳水奥运冠军全红婵发文呼吁大家保持理智。据悉,全红婵近日已回到老家过年,据村干部介绍,在全红婵回家前,村内已组织工作人员在她家前方增设安全围栏,“可能会有较多游客去门口拍照,为避免拥堵,我们增加了安全围栏的宽度。”另外,由于村中曾出现了无人机飞行、拍摄的情况,相关部门在她家附近增设了无人机反制设备。针对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的情况,全红婵发文呼吁:“理智一点

老年散文大赛|老家的榆树

图、文 \ 周广柱老家的乡亲们,爱在庭院里栽树,桃树、杏树、枣树、石榴树,几乎家家都栽有一两棵,既能赏花,还能吃果;其次便是榆树和梧桐树,寓意好,树形高大,是最主要的用材树木。榆树是个宝。它不仅能结出成串成串的“钱”,还有着“家中有余”的美好期盼,也曾是乡亲们的救命树。春荒的日子,家家户户清汤寡水,上顿不接下顿,为了养家糊口,到地头沟沿薅野菜、撸树叶,便成了一家老小最忙碌的事情。榆钱、榆叶、榆树皮

深圳一市民回乡,菜地无人打理,网格员:放心回去过年

春节期间,大量居民选择回到老家,与许久未见的家人团聚。在大家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时,龙岗区南湾街道上李朗社区网格员林继惠却接收到一个特殊委托:辖区居民平日里精心照料的菜地,因主人返乡过年,无人打理。林继惠得知此情况后没有丝毫推诿,主动承担起为居民淋菜的重任。自那以后,林继惠每天都会按时来到居民的菜地。仔细查看蔬菜的生长状况,看看是否有病虫害,是否需要施肥,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处理。林继惠坦言:“这些

“爱的后备箱”又上新!有人带回父亲亲手抓的活鱼,有人带了一车“家乡味道”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然大年初六(2月3日),春节假期余额不足,返程大军纷纷踏上归途。一年一度“爱的后备箱”也在朋友圈刷屏。从湖北返回杭州的小吴(化名),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的返程后备箱。小吴的后备箱里有一条鱼 受访者提供里面不仅有准备好的腌菜、腊鱼腊肉、新鲜菜,还放了一条活鱼。“这条黑鱼也叫财鱼,营养价值比较高。半个月前,爸爸在鱼塘抓了两条黑鱼,养了很久,就等我们回家吃。过年时吃了一条,还有一

上海岁语|“点对点”返沪的务工人员:第一次坐包机,希望今年多赚点钱

【编者按】年是什么?是团圆,是守护,是期盼。是对自己辛苦一年的犒劳,也是向着下一个春天的奔赴。农历乙巳蛇年到来之际,澎湃新闻推出“上海岁语”特别策划,聆听普通人的春节故事。本篇关注一位“点对点”返沪的务工人员,大年初四她乘坐包机落地上海,将带着对新年的期许投入热气腾腾的生活。詹升芬(左)随“点对点”包机返沪。 蒋迪雯 摄我叫詹升芬,詹是詹天佑的詹,今年48岁。十多年前离家去浙江打工,在2020年的

家,就在那个有龙灯的地方!

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队发起人熊松宏已经回到了上海,坐在自己经营的小超市里,拿出手机,点开老家同伴们发来的“神龙升天”的视频——“神龙”和龙灯被堆放在村口的小河边,在隆重的祷词和祭奠后,“神龙”在大火中“升天”了。这是一年一度的仪式,象征着辞旧迎新。“今年因为有事提前回上海了,没能送‘神龙’上天,很遗憾,但又觉得很圆满!”那一刻,熊松宏的眼睛有点湿润。就在春节前夕,老家一群常年在外的年轻人,突然要组

男子深圳出发,狂走600公里回乡过年!最新消息

关上店门,拎包走人,从深圳出发,其间,住过酒店,睡过帐篷……1月10日, “深漂阿辉”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分享他从深圳将徒步600余公里,回湖南衡阳老家相关内容。 1月25日,阿辉完成从深圳徒步回老家湖南衡阳的返乡之旅,徒步近600公里,回到老家和家人相见。仅半月不见, “小肚子没了,黑了也瘦了”,阿辉的妻子冯女士说道。 1月25日,阿辉回到衡阳老家。图源:深漂阿辉1月10日,在深圳开餐饮店的阿辉

郭富城陪妻子回安徽老家拜年发红包还玩加特林,被宴请邻居:每个合影的人他都没拒绝

“人多没关系,我是特意过来给你拜年的!”2月5日,郭富城陪妻子方媛回安徽南陵县老家拜年引发众多关注。当地网友发布的视频里,郭富城手拿着一叠红包,一直跟亲友合影。周围有不少人围观。5日晚上,郭富城还同亲友一起玩“加特林”烟花。公开资料显示,郭富城与方媛于2017年在香港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女儿。2月6日,有网友仍在直播郭富城和方媛等亲友在当地的行程,夫妻俩正待在方媛舅舅开的一家民宿酒店里。潇湘晨报

7人设“背贷”骗局获刑,记者调查揭开骗贷套现的罪恶勾当

直至“职业背债人”的话题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时,45岁的郭奇才意识到,自己就是话题中的主角。只是不同于网络中“征信换钱、一夜暴富、躺赚百万”的传言,郭奇配合走完了背债的所有流程,并未暴富,反而背上一百余万的巨额贷款。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与郭奇有类似遭遇的,还有身患残疾的低保户卢林祥、时常离家出走的精神病人李成梅等多人。他们因利益诱惑或被蒙蔽配合骗贷,由非法中介提供虚假信息及材料,将他们包装为收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