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从燕园到高原,她是北大学生年度人物

北大科考队队员、党支书优秀共产党员......她在多重身份间从容切换参与发表SCI论文13篇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她扎根环境科学用科研的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她是2024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生李佳瑞环境专业交叉多元李佳瑞渴望在钻研中看见多学科交叉浇灌出的学术果实在兴趣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01始于高原丈量山川江河 仰望璀璨星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依

浙江科研团队抗癌药研发:将拥抱AI与机器人技术

中新网杭州2月26日电 (张益聪)“未来,我们团队的抗癌药物研发将要拥抱AI与机器人技术。”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省抗癌中药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谢恬表示,作为医药前沿领域的研究者,他深刻感受到技术变革对研发端带来的变化。谢恬(中前)带领团队开展榄香烯分子配伍机制研究。受访者 供图 多年前,谢恬及其团队从“浙八味”中药材之一的温郁金中发现,榄香烯等多个活性成分

履职为民这一年|全国政协委员郑春阳:扎实做好科研 培育民族品牌

过去一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将履职实践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带领团队在皮肤护理、生物原料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以“扎实做好科研”为目标,推动民族品牌创新发展。转座酶在基因工程、基因测序、生物技术应用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打破转座酶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郑春阳带领团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和实验验证,最终锁定转座酶的原始蛋白来源。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转座

国内首套!顺利完成任务

◎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霍萍2月23日,记者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该校研发的国内首套可以360°无死角观看、监测海面及海洋环境的船舶之“眼”,顺利完成海上无人船舶科研试验项目的目标识别任务。其不但在白天能看得远、看得准,还在夜晚或大雾等极端海况下也慧眼如炬,可以全天候对海上目标进行远距离实时识别与监测。高分辨率多模全景视觉系统准备做试验调试。这一船舶“慧眼”是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在珠海揭幕

2月26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揭幕仪式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举行。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广东省珠海市委书记、省委横琴工委书记陈勇出席揭幕仪式。据介绍,北京理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雄厚的理工科基础和强大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在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珠海市人民医院作为珠海地区唯一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具备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力,双方在医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存在

“一带一路”眼健康联盟在上海成立

中新社上海3月1日电 (记者 陈静)“一带一路”眼健康联盟1日在上海成立,逾90家成员单位来自全球25个国家及地区,旨在推动跨国眼健康技术协作与资源互惠。该联盟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发起成立,将构建以疑难眼病诊治、国际科研合作、高端设备研发、价值科普推广、青年医师培养为核心内容的合作模式。未来,联盟将开展更广泛的全球眼健康推广工作,定期举办论坛,开展医疗、教学、科研、转化、科普全

新华全媒+丨京津联动助推科研创新产业集聚

眼下,位于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内企业研发生产忙碌。作为北京与天津携手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合作平台,也是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项目,京津中关村科技城自2017年正式破土动工以来,已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800余家,2024年税收同比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8%,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62%。如今,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汇聚了一批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类企业,

AI下田 种业上分 看AI训练师如何给棉花“刷脸打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在科研育种加代、应急种子生产、制种繁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这里正被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初春时节,总台央视记者来到这里采访,看到了种源攻关的新变化。种源攻关里的AI训练师在南繁基地的这块棉花

大西洋气象干旱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科研团队提出质疑

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第三极”和“亚洲水塔”,为环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需求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正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将如何演变已成为关乎环喜马拉雅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北大西洋的气象干旱(即蒸发量高于降水量)引发了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在2003至2016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并基于

国产电动型飞艇AS700D科研首飞成功

2月21日,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验证了技术成熟度和原理,为后续电动飞艇的研制及应用进行技术储备。据介绍,AS700D是一款全电动力飞艇,在AS700载人飞艇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电动化升级,采用先进的锂电池电驱动系统、螺旋桨系统、推力矢量系统及冷却系统,取代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料系统。记者:方亚东、闫睿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