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淇

夜·赏|鱼灯巡游庆新年

2025年1月30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举行非遗民俗鱼灯巡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场观赏体验,感受浓郁的年味。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嬉鱼灯是当地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栩栩如生。1月30日,游客观看非遗民俗瞻淇鱼灯巡游。1月30日,游客观看非遗民俗瞻淇鱼灯巡游。1月30日,游客观看非遗民俗瞻淇鱼灯巡游。1

文化中国行|璀璨鱼灯焕发新生机

1月8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村民舞动鱼灯。临近春节,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村举行了数场鱼灯巡游活动,众多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这座千年古村的独特风景。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嬉鱼灯是当地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栩栩如生。近年来,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在保留传统鱼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同时延伸出数款供游客赏

主播办“村晚” 乡韵年味浓(深观察)

鱼灯队在瞻淇村的小巷中巡游。蔡冬梅(中)和师父表演木偶戏《浪子拜观音》。  (本文配图由主办方提供)新春将近,又到各地“村晚”活跃时。一轮鱼灯巡游锣鼓喧天,村民、游客共同汇成欢乐的海洋;一台木偶戏主题晚会,将非遗戏曲与闽南文化带到全国观众面前;一场苗族风情满满的歌舞大联欢,把湘西特色传到云端……近日,安徽、福建、湖南等地乡村上演3场由抖音才艺主播发起的“村晚”,瞻淇鱼灯、闽南提线木偶、苗族歌舞等传

因为这句话,他们办了场特殊村晚,百万人围观

近日,安徽黄山歙县瞻淇村6尾4米长的“大鱼”从祠堂鱼贯而出,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拉开帷幕。“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高声喊着口号、带领鱼灯队,在街巷上表演的正是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才艺主播郑冬蛟,他也是这次“村晚”活动的发起人。他想通过一场直播晚会向全国人民呈现,瞻淇村传承800年的独特中式浪漫,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捡起祖传的鱼灯手艺。“鱼灯一亮,就是年轻人该回家

新春走基层丨鱼灯巡游庆新年

2025年1月30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举行非遗民俗鱼灯巡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场观赏体验,感受浓郁的年味。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嬉鱼灯是当地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期间,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栩栩如生。1月30日,游客观看非遗民俗瞻淇鱼灯巡游。中国日报记者 陈泽冰 摄1月30日,游客观看非遗民俗瞻淇鱼灯巡游。中国日报记者 陈泽冰

歙县瞻淇:雨幕中的文化坚守

中新网安徽新闻2月1日电 31日是正月初三,气温骤降。歙县瞻淇村被连绵的细雨笼罩,寒意袭人,而村内却人潮涌动,灯火温暖。二十余名瞻淇鱼灯队的队员在队长郑冬蛟的带领下,手举鱼灯,踏着鼓点,在雨幕中“翩然起舞”。瞻淇鱼灯是歙县瞻淇村一项村民自发的民俗活动,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村民们做鱼灯、舞鱼灯,以手抵心,以鱼传情,鱼灯在村中摇曳,翻滚,将“年年有余”的祝福送到家家户户

首个“非遗版”春节 共享欢乐中国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去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我们今年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安徽歙县,瞻淇鱼灯表演银蛇曼舞迎春来。在江苏南京,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淮灯会璀璨亮灯,升腾的年味、民俗味扑面而来;在安徽歙县瞻淇村,“游”过800年历史的鱼灯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