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

国家能源局:我国将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

【国家能源局:我国将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能源领域开发建设】财联社2月21日电,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将加大力度,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承担核电领域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核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继续推动民营企业参股投资核电项目。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加大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投入,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月21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其中提到,全力落实2025年财政工作任务。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投入,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力支持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组织开展第

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据新华社电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型储能制造业以新型电池等蓄能产品和各类新型储能技术为主要领域,也包括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统等的生产制造,近年

武汉今年开展15项颠覆性技术攻关

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2025年,武汉将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谋划。聚焦科技供给层面,将巩固在汉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支持8家在汉湖北实验室特色化发展,产出10项以上标志性成果。同时,推动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等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重大成套装备和工业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很难,但最好的时代机遇已经到来”

·企业由于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有创新的动力,企业也可以联合多方面力量进行创新,因此企业确实是创新的主体。当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创新,可能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有所影响,但并非是冲击,双方应该是互补关系。·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原始转化技术只能是一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转化科技成果需要面向实际应用场景需求进行二次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迭代,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要素众多,包括资金、管理、人才等,因此种子能

【新年新气象 奋斗正当时】真抓实干 为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春伊始,各地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加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春节假期刚过,北京发布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27项措施,探索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在江苏南京,刚被授牌的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内

竹山庙垭铌-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极目新闻通讯员 石濡华 王虎2月7日,极目新闻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网站获悉,“鄂西北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与评价”科研项目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202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项目,标志着湖北省竹山县得胜镇庙垭铌-稀土共生伴生矿选冶技术攻关获得重大突破,新选冶工艺可使铌品位和回收率大幅提升,伴生矿铁、硫也能得到有效地分离提取。该科研项目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持续增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全球创新指数2024年排名升到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不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为经济转型升级厚植根基、蓄势赋能。创新的外延很丰富,包括很多方面,但科技创新是最“硬核”的创新,也

2024年辽宁省属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超七成

原标题:资本布局更优 核心功能更强 去年省属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超七成日前,记者从省国资委获悉,去年省属企业再接再厉,实现利润总额80.55亿元,同比增长75.2%,利润增速全国排名靠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5亿元,同比增长18.2%。“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国资国企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持续深化改革,重要领域实现破冰突围,关键环节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国企改革成效突出。”省国资委相

【新年新气象 奋斗正当时】真抓实干 为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新春伊始,各地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加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春节假期刚过,北京发布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27项措施,探索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在江苏南京,刚被授牌的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