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确认一颗位于宜居带上的“超级地球” 英国牛津大学28日发布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 “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的6倍,距离地球约20 军事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北京时间2月19日,基于“天关”卫星的一项新成果作为欧洲航天局首篇基于“天关”卫星数据主导的论文,在《天体物理杂志快报》上正式发布。“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相关发现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开辟了新途径,印证了该卫星在捕捉宇宙中转瞬即逝的新型X射线源方面具有独特能力。2024年5月27日,“天关”卫星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万星瞳)在邻近的星系—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不被任何恒星所束缚 科研人员揭示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形成新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由该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流浪行星质量天体是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并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从母恒星系统中被抛射出来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形成的边界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27日发表在国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17 浏览
欧航局“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 欧洲航天局2月4日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发现一颗巨大系外行星“盖亚-4b”和一颗褐矮星“盖亚-5b”。这是“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盖亚-4b”和“盖亚-5b”都围绕低质量恒星运转,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新华社) 新闻 2025年02月06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
星空有约|这颗“逃逸之星”为中等质量黑洞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记者2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发现M15球状星团的一颗“逃逸之星”J0731+3717。研究表明,J0731+3717是被黑洞的引力弹弓机制从M15弹射而出,为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来自球状星团的“逃逸之星”艺术想象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我国科学家揭示“流浪行星”奥秘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27日正式发表于《科学进展》。该研究显示,这些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既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非被驱逐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 新闻 2025年03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
新研究确认一颗位于宜居带上的“超级地球” 据新华社伦敦1月28日电 英国牛津大学28日发布公报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
学术眼 学术眼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2日第 06 版) 改吃低钠盐能降低脑卒中复发及死亡风险据新华社武汉电 (记者侯文坤)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用低钠盐(含75%氯化钠和25%氯化钾)替换普通盐,可降低脑卒中复发和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心血管领域国际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4 浏览
星空有约|研究发现:恒星“拔河”能产生“流浪行星” 近年来,天文学家在宇宙年轻星团中观测到许多“流浪行星”。它们具有行星的质量,却并不被恒星引力所束缚,而是自由地在宇宙中漂浮流浪。这些“流浪行星”是怎样形成的?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提出一个新理论:它们是两个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的。这一最新研究由来自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苏黎世大学等中外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相关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27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