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每天量产约1万斤,湖北襄阳两辈人35年卖出近50万斤元宵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通讯员 唐姗姗 刘紫瑶小时候耳濡目染父母亲制作手工元宵,长大后又回到家乡接下这门传统手艺,并借助科技把它做大做强。元宵节前夕,湖北襄阳襄城区欧庙镇石湾村村民石磊正忙着赶制元宵。作为十里八乡知晓和认可的手工元宵传承人,连日来,石磊接到的客户订单爆满,每天便要量产约1万斤元宵。石磊家的手工元宵(刘紫瑶 摄)在石磊的记忆里,童年和元宵紧密相连。上世纪90年代,石磊的父母进城,在襄城区

服装店里的瓦尔登湖

向芬芬书架上,摆放了303个版本的《瓦尔登湖》 ◎王静在众多出版社、书店、画廊沿街云集的上海市绍兴路上,有一家独特的服装店,店主向芬芬收集了303个不同版本的《瓦尔登湖》。这家店是向芬芬心里的“瓦尔登湖”,也是她为来往路人遮风挡雨的“风雨亭”。向芬芬第一次知道《瓦尔登湖》是因为诗人海子。很多年前,海子告别这个世界时身边带着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因从小就喜欢诗歌和海子,她也去买了这本书,

新春走基层丨热巴舞跃动雪域 非遗传承焕新彩

新华社拉萨2月9日电(记者黄耀漫)新年伊始,在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尺犊镇的草坝上,乌巴村文艺演出队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尽管寒风凛冽,但激昂的鼓点和热烈的音乐,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60岁的阿尼,作为祖化热巴舞第七代传承人,对在此次市里组织的热巴舞比赛夺冠信心满满。提及热巴舞,这位老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一边讲述一边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阿尼在跳热巴舞(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丁

非虚构写作|一方烤制金黄的面饼里,安放着我们的酸甜苦辣

文|钟倩街口新开了一家烧饼店,门店装潢醒目,员工统一制服,看上去就很爽利。烧饼种类咸甜皆有,荤素俱全,每天排起长队,供不应求。本以为围观效应,没想到一个月后,依然顾客盈门。那段时间,我们小区隔三差五停电,排队买烧饼就成为简餐之需。队伍里的顾客可分为两大阵营:年轻人奔着精肉烧饼或紫薯烧饼,老年人钟爱油酥烧饼。人太多了,店家就发放号牌,谁也无法加塞。年轻人低头刷手机,表情几近凝固,与打烧饼的动作相似。

闫妮:普通不是一件坏事丨中新人物

中新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 王诗尧)“假如我留在家乡,花香的小城,雨打湿青石板路,买一把茉莉回家……”在2025蛇年春晚舞台,一首由闫妮、殷桃、宋佳、蒋欣演唱的《假如》曲终,互联网上随即“听取妈声一片”。一袭裸色长裙,装点着闪烁花朵的闫妮,用温柔的歌声,诉说着一段过往的美好回忆。即便已经是春晚的“常客”,闫妮每一次上台前都还是会紧张万分,“毕竟这是一个亿万观众关注的舞台”。对舞台、观众始终怀有敬畏

我们的春节|那时过年

昨夜,与儿子、儿媳视频,谈起了过年的事儿,妻子一个劲儿地追着问过年他们喜欢吃点啥,两个孩子想来想去,好不容易才想出来,说要吃鱼酥瓜子和自制的丸子。他们说鸡鸭鱼肉他们平常经常吃,反而想吃自家制作的东西了。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时,家里是很贫穷的。当然,在那个年代,贫穷的何止是我们这个小家,而是我们整个的国家都很穷。但是,正是因为贫穷,人们在苦熬了三百多天以后,也就盼望着过年时,能穿

看哭!《汉阳门花园》引发海内外武汉人共鸣 一听这歌就想起小时候、想起外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刘洁 汤炜玮“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2月12日晚,央视元宵晚会上,武汉本土歌手冯翔和中国台湾歌手周传雄深情献唱《汉阳门花园》,汉味经典再度刷屏。家家(武汉话“外婆”之意)、铫子藕汤、长江大桥……充满地域特色的武汉IP,勾起游子思乡之情。 元宵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线多位海内外武汉人,倾听他们心中的“汉

这名外卖员为何能上春晚

“下面的这首歌叫做《世界赠予我的》。”上海“种花爷爷”、捐赠二战相册美国小伙……2025蛇年春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担当起“报幕员”的角色,串联起整台晚会。这其中,“外卖诗人”王计兵,因为那句“生活给了我多少风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感动了无数网友。他是诗人,也是外卖员,还曾是捞沙人、建筑工人、摆摊小贩,甚至是拾荒者。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这些年,在等餐、等电梯、等红绿灯的间隙,王计兵的诗写在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