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

原创 准备紧急撤离!国际空间站恐要解体,中国“天宫”或成全球唯一?

集16国之力共同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独立自主研发并建成的“天宫”空间站,是目前全球有且仅有的两座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代表了当下“人类在太空长期居住生存”一事上的最高技术成就。只不过,如果我们将新锐的“天宫”空间站比作“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那国际空间站“老态龙钟”的程度基本就是“垂暮的夕阳”了。如今,国际空间站恐真的快要不行了……老化严重的国际空间站综合环球时报、参考消息和央视等媒体的报道,预计将

原创 天宫舱门“换新衣”!以后外国人想上中国空间站,要先学5个汉字

好消息!空间站喜提新舱门,以后外国宇航员来访,都要先学会五个汉字!其实很久之前就有外国网友讨论过,天宫空间站的操作台都是中文,一点都不接轨国际。这句话发出没多久,就有美国网友犀利回复:“学好中文不就行了?”话糙理不糙,自家空间站用中文再正常不过,但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要换新的舱门呢?给空间站修修补补也是太空生活的常态,就拿国际空间站来说,这些年也是缝缝补补又一年。这不,2024年12月20号,俄罗

原创 天舟八号“快递”上天,神十九航天员拆箱,为啥要戴“防毒面具”

继神舟十九号成功与天宫空间站对接之后,它的“储备仓”天舟八号也在2024年11月15日点火发射。在3小时之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终于收到了这份“太空快递”。只不过让人好奇的是,航天员们在“拆快递”时都非常小心翼翼,甚至还戴上了防毒面具。难道这批快递中还存放了有毒物质吗?来自地球的礼物2024年11月15日23时13分,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咱们的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月圆之夜向着“

原创 神十九乘组已入轨,“吃喝拉撒”怎么解决,女航天员如何保护隐私

2024年10月30日,随着神舟十九号顺利升空,三名90后航天员也被大家津津乐道,而在这三名航天员中,一名长相秀丽的女航天员吸引了网友的注意。在中国的航天历史中,女航天员的数量非常稀少,仅仅只有四位,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学差异和生理周期的问题。但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不过大家应该都很好奇,在空间站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航天员们都是如何解决“吃喝拉撒”的?来自太空的声音从1

原创 星链在地面用于战争,在太空威胁航天员安全

短短3个月时间里,星链卫星两次近距离接近我国天宫空间站,威胁航天员安全,逼得我们不得不采取紧急避碰措施。这到底是故意还是意外?当马斯克提出星链计划的时候,喊出的“自由上网”的口号,让全球拥趸热血沸腾,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马斯克却背离初心,自由上网没实现,支持战争倒是不遗余力。4万多颗卫星充斥在地球的周边空间,马斯克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危险!天宫空间站两次险些被撞2021年12月

原创 神舟十九号待发,王亚平试穿登月服亮相,登月第一人会有她吗?

2024年可以算是让航天迷们十分畅快的一年,先有天舟七号为空间站运送燃料补给,又有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取回月壤,在下半年还有天舟八号、神舟十九等一系列的航天工程工作。尤其在这个国庆节前夕,我国的航天工作者又先后放了两个“彩蛋”,一是宣布神舟十九号即将出发,二是为我国新的登月服公开征名,相当于一次低调的官宣。那么这次的登月服和以往有何不同呢?试穿登月服亮相的王亚平,会成为登月的第一人吗?从名字也可以看出

原创 美论坛:若中国禁止美国加入中国空间站,美国是否有权将其击落

如果你拒绝一个人进入你的家中,那个人就扬言要拆了你的房子,你会作何感想?Quora是脸书前职员切沃和安捷罗创办的一款网络留言平台,许多网友都在这个平台里面进行提问,同时也有很多“博学”的网友在网站里仔细进行回答。一位美国网友在Quora上提出问题,“如果中国不允许美国加入他们的空间站,美国是不是应该把他们直接击落?”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就在网站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有一些美国网友赞同所谓的“击落

原创 天舟八号搭载特殊“乘客”,神舟十九号即将发射,有女指令长吗?

2024年上半年,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实现了30次发射的新纪录,还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看到了我国在月球成功降落的嫦娥六号。不过我们进步的脚步并不会因此而停下,在下半年将会有更多项航天活动。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的第八艘飞船将会继续征战太空,负责载人工程的神舟十九号飞船,也会载着我国的航天员们在太空轨道中进行停驻作业。那么,这次神舟十九号的宇航员中,有没有女指令长呢?目前,全世界在太空中能够

中国科学家通过“天宫”空间站首次制造出工业级铌合金,可能将彻底改变航空航天技术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这项实验进行了很长时间,设备和样品已经更换了三次,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终于开花结果。” 据香港《南华早报》1月7日报道,三年多以来,中国航天员一直在“天宫”空间站开展一项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却是“不可能完成”的实验——用激光照射悬浮在真空室中的合金颗粒,仔细观察这些颗粒,而后记录颗粒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利用在太空得出的实验数据,地球上的中国科学家现已首次成功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