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

我国科学家揭示“流浪行星”奥秘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相关成果于2月27日正式发表于《科学进展》。该研究显示,这些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既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非被驱逐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新彗星 将于明年5月过近日点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国际小行星中心1月16日发布了由该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这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9颗彗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新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据了解,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于今年1月5日被首次观测到,当时亮度约为19.5视星等,疑似具

NASA:小行星撞地球概率降低

据新华社电 美国航天局20日公布的最新评估显示,一颗编号为“2024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地球的概率下降至0.28%。美国航天局行星防御研究团队将持续跟踪观测这颗小行星,评估撞击地球风险。近来,关于“2024YR4”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据美国航天局介绍,这颗小行星于2024年12月27日由位于智利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首次发现,预计直径在40至90

不被任何恒星所束缚 科研人员揭示流浪行星质量天体形成新机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悉,由该天文台邓洪平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合作科研团队提出了形成流浪行星质量天体的全新机制。流浪行星质量天体是质量介于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神秘天体,并非传统恒星形成过程的产物,也不是从母恒星系统中被抛射出来的巨行星,而是通过年轻恒星的星周盘发生潮汐相互作用直接形成。这一发现对理解星团对行星形成的影响,探索恒星形成和行星形成的边界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月27日发表在国

今晚9点53分,记得抬头看!

今年元宵节,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如果天气晴好,一轮明月将高悬夜空,为我们欢度元宵助兴。据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北京时间今天21时53分,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排成近似一条直线,将是月亮最圆满的时刻。△2025年1月15日,湖北宜昌。专家介绍,现行的农历是按照月相变化周期来确定的: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完全看不到的那天就是“朔”日,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当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被照亮的一面正

虚惊一场?小行星2024YR4撞击地球的几率下降至“几乎为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月24日报道称,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最新观测结果,小行星2024 YR4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几率已被下调至“几乎为零”。这颗小行星的都灵危险指数也已下降至0级,即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NASA估计,2024 YR4在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几率为0.0017%,相当于仅有五万九千分之一的概率发生撞击。观测结果还表明,2024 YR4撞击月球的

正式命名为“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今天在轨交付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今天(31日)在轨交付,并正式命名为“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于今年1月成功发射,目标是发现和研究暂现天体,暂现天体是宇宙中的剧烈爆发现象,就像转瞬即逝的宇宙“焰火”,这些壮观而神奇的“焰火”携带着天体形成和演化的关键信息,对于研究宇宙中的极端现象、探索宇宙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卫星在轨测试期间表现出色,性

“贪吃”的超大质量黑洞(科技大观)

黑洞是怎么“长大”的?这是天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处于“狂吃”阶段的超大质量黑洞——它在宇宙大爆炸后约15亿年起就能以极快速度吞噬物质。这个名为LID-568的黑洞吞噬物质的速度超过“爱丁顿极限”40倍。它的发现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快速成长提供了宝贵线索。同现有理论不符的新发现,往往蕴藏着科学发展的可能。黑洞研究已

小行星冲来,地球或遭撞击?专家:别慌,中国已开始部署防御系统!

近日,一则新闻让不少网友直呼“地球危险了!”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2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NEOS)表示,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概率为2%。目前关于“2024 YR4”的信息仍然有限,但据估计,该小行星的直径在40米至90米之间,其尺寸相当于一座大型建筑。同时,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加速构建行星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