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

让书院文化历久弥新(新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书院兴起于唐、成形于宋、传承至明清,是古代重要的藏书、修书以及文化教育机构,也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载体。古代文章典籍得到保存,先贤思想得到阐释,学术创见得到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遍布各地的书院功不可没。清末学制改革后,书院不再承担“具有相对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的使命。但百余年来的

东西问丨刘卫华:战国“智慧之灯”蛇舞人欢,洞悉古人何种精神气质?

中新社石家庄2月20日电 题:战国“智慧之灯”蛇舞人欢,洞悉古人何种精神气质?——专访河北博物院二级研究员刘卫华作者 牛琳 赵丹媚 俱凝搏无论是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金面具上那条高高竖起的眼镜蛇,还是缠绕在古希腊与罗马的医药与治愈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手杖上的蛇,在西方文化里,蛇被赋予保护、疗愈、重生等多重象征和符号意义。今年是中国农历乙巳蛇年,这种神秘生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亦占据一席之地。出土于战国中山国

夜读丨案头的星辰大海

苏州古城区建筑限高,我栖居顶层四楼,恰因对楼仅三层,视野竟得些许起伏。阁楼外带阳台,顺理成章成为我的书房,再次装修后,落地玻璃延展了空间维度。阳光恣意倾泻,我常凝视窗外太湖石出神。“老爸,你在干吗呢?”女儿问。我说:“我正看见湖水渐渐上升,淹没我的膝盖,越过我的头顶。” 此刻,我的思绪游弋在远处。目光所及皆已沉入湖中。我轻声试问:“你能听到太湖水的哗哗声吗?”女儿满脸诧异,随即告诉他妈:“老爸能听

2024考古新发现:古人比你还会“记录生活”

从200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公布一次年度重大考古成果。“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其中三项,有望找到一些历史谜团的答案。据记载,3000多年前,为避西方族众的攻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居到岐山。位于陕西宝鸡市岐山、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遗址,被认为是古公亶父迁来岐山后周人的活动中心区。持续至2024年,考古队进一步明确周原遗址拥有宫城、小城与大城三座西周城垣,规模之大,彰显着周原遗址

原来“龙抬头”是一种天象!今夜上演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古人在这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纳祥转运。 “龙抬头”其实是一种天象,与古人观测星辰运行和农耕文化有关。据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介绍,上古时代,天文学家以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组星宿作参照,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行轨迹,二十八宿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观星的一个核心坐标体系。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孙梦婷:我们将二十八宿与东南西北四方的四象

原来“龙抬头”是一种天象!今夜上演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古人在这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纳祥转运。“龙抬头”其实是一种天象,与古人观测星辰运行和农耕文化有关。据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介绍,上古时代,天文学家以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组星宿作参照,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行轨迹,二十八宿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观星的一个核心坐标体系。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孙梦婷:我们将二十八宿与东南西北四方的四象合

什么?古人竟然也写简体字

小篆字形 汉隶 简体字 ▲“向”的字形演变 唐代长沙窑执壶 《倪宽赞》(局部)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册》(局部)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是古今分界线,认为古代存在简体字是不合逻辑的,但很多出土文物却明明白白地写着简体字。文物上出现简体字,这事儿的确“离谱”。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简体字是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问世后才基本定型的。古人怎么可能会写呢?然而

寻“蛇”(上新了)

这是一件夔龙衔虺纹陶模。  古人铸造青铜器的最初“蓝图”是模范。陶土制成的模范,虽质朴无华,却暗藏玄机。细微处,蛇形纹理若隐若现,那是工匠在塑形时精心勾勒的初稿。从泥坯到铜器成型,蛇迹贯穿始终,它不仅是工艺步骤的记录,更是古人对完美造型执着追求的见证。这是一件蟠虺纹龙形玉佩。  蛇形玉器以其细腻雕琢,将蛇的柔美、灵动与玉的高洁、温润交织,演绎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精神寄托。蛇,这一神秘而古老的生

文化中国行|中国的年味,浓浓的情感——春节:一场跨越时空的相聚

瑞龙携福归,金蛇踏春来。春节,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感。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再掀文化热潮。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与古人对话,与亲友团聚。中国的年味在历史中流淌,古老的诗词在岁月中传诵,绚烂的色彩在欢笑中绽放。从传统习俗到现代创意,过春节的形式不断焕新,但属于春节的文化记忆将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诗词里的春节春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

书摘|古人是如何玩转时间的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的历法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时间表,更是国家礼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帝赐历、民间私印历本的现象,反映了时间意识在社会各阶层的渗透。与此同时,唐代的节日文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崇神敬鬼色彩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世享乐与人文关怀的增强。《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以民俗学为基础,结合古典文学材料,全面还原唐代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