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的

紧跟美国,印度也要逼中国付出代价?事态严重了,一步错将步步错

印度钢铁部部长库马拉斯瓦米近日声称,由于当前中国进口钢铁对印度国内生产商构成了“严峻挑战”,印度决定最快在六个月内,对来自中国的钢铁征收15%至25%的临时关税。对此,引起外界热议。中印关系不是才缓和了不少吗?在这之前,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刚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印双方还就合作达成了多项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突然又变脸,对中国出手,这无疑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很有可能会破坏中印未来的

澎湃评论|对黄旭华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精神

今天上午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一眼望不到头的送别群众、层层叠叠的素白花圈,织就了春寒料峭中最令人动容的一景。很多不能到达现场的网友,也远程送来了鲜花,写下了深情的留言,满是对黄老的不舍和敬意。这是对“国士无双”的崇高敬意,饱含“永远怀念”的朴素深情。当人们循着黄旭华的故事溯流而上,会发现这位被誉为“中

韩领导人在弹劾案庭审中又提涉华问题,外交部:向邻居泼脏水解决不了自身问题

2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报道,日前韩国领导人在宪法法院弹劾案庭审辩论中再次提及涉华问题,声称中国公民无人机威胁韩国安全、韩核心技术和军工机密外泄流向中国、韩前政府向中方透露“萨德”部署机密、在野党“通敌弹劾”站在中朝俄一边等。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去年底紧急戒严的事态发生之初,韩方就曾发表类似言论,中方已表明了严正立场。中方一贯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相信韩

送别黄旭华院士 有一种致敬是“不远千里,送您一程”

今天上午,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送别仪式在湖北省武汉举行,许多群众自发前来送别,其中还有很多人,是特意从黄旭华的广东老家赶来的。送别黄老,有一种致敬是“不远千里,送您一程”。黄旭华的六弟 黄绍赞:他对我的影响很深,给我很大的鼓舞,我的人生是跟着他走的。他是我的好兄长、好老师。黄旭华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妹九人,黄旭华排行第三。今天来送别黄老的亲属中,有的人当年曾经不

送别黄旭华的留言看到泪目

“国之栋梁,永垂不朽;后辈榜样,永记心中。” “先生贡献永远镌刻祖国丰碑之上,后辈定将继承遗志为国奋斗终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送别国之脊梁黄旭华,这一束束鲜花,一句句留言,静静诉说着我们的思念。致敬黄老,一路走好!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手记:黄旭华的两个愿望——“山那边”和“回故乡”

新华社武汉2月9日电(记者余国庆、潘志伟)多次采访黄旭华院士,也多次拍摄他进入办公室工作的影像,但2月7日,记者站在以往经常采访拍摄黄老的走廊里,这一次看到的却是因保密贴在门上的封条,恍惚中突然意识到,这位一生“为国铸剑”的老人,在前一天晚上,真的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办公室。从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处得知,黄旭华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回广东家乡看看,二是到延安革命旧址走走。“三年前,回广东老家省亲,他真的

“走过一样的路,才知道他的辛劳!” 军工人送别黄旭华院士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摄影记者 刘中灿“我们军工人真不容易。他们(指黄旭华和同事们)是搞水下的,比我们更艰难。”2月9日,在吊唁黄旭华的现场,中船集团701所的退休职工许志同深有感触地说。同为军工人,才能理解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今年80岁的许志同珍藏着一份2017年出版的中船重工内部报刊。封面有一张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黄旭华的照片,而在这份报刊的内页,有一篇许志同撰写的文章,回忆了他参与中国第一艘

民众追忆黄旭华:“赫赫而无名”的一生

中新社武汉2月9日电 题:民众追忆黄旭华:“赫赫而无名”的一生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于2月6日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2月8日至9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为黄旭华举行吊唁仪式。这两天,武汉最低气温低至-5℃,黄旭华院士的亲友、同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冒着寒风赶来与他告别。2月9日,在位于武汉的中国

送别!为国“深潜”的他走了……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今天共同追忆黄旭华自幼立志科学救国为国“深潜”三十年“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曾说。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战时期,家乡饱受日

“赫赫而无名的一生”缘何令人如此动容

本报特约评论员我们感念黄旭华的一生,为他“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品格所震撼。从年轻时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到年过九旬仍奋斗不止、服务人民,黄旭华希望“潜在水下”,默默无闻,愿意捐出上千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希冀从工程实践中为国家培养锻炼更多科技英才。奉献,在他那里是爱事业、爱团队、爱岗位,是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以“功成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