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
新疆库车市6800亩孜然开播
不误农时忙春耕,田间奏响春播曲。连日来,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新疆库车市6800亩孜然也进入播种时节,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2月26日,在库车市阿克吾斯塘乡阿克吾斯塘村,大块平整土地上,联合整地机、播种机来回穿梭,场面蔚为壮观。村民们将地膜卷、滴灌带卷安装到播种机上,再倒入种子,播种机可以实现铺设播种同时进行。今年阿克吾斯塘乡孜然播种面积345亩,借助于机械化的加持,三天内就可以完成播种,乡里还组
故乡里的中国 | 开在山顶的咖啡馆
82公里,是都市和一家咖啡店的距离。这段距离不算远,天气晴朗时,坐在这家咖啡馆门口的观景吧台旁,目光沿潮白河一路向西南,就能看见北京市中心地标建筑的轮廓。2025年农历大年初一,暮色中的咖啡馆。新京报记者刘思维 摄它也不算近。驾车1小时到山脚下,花50元买一张景区门票,再花半小时爬上山顶,换成公共交通最快也要3小时。咖啡店从2023年5月起开业至今,店主王凡在吧台后目送客人来来往往。有人把这里当成
故乡里的中国|我的母亲不催婚
【开栏语】又是一年还乡时。我们本从五湖四海来,现在,又要回到五湖四海去。乡音未改,故人不远,高堂在侧,晚辈绕膝,那是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心之所系,那是我们出发的地方。人生有根蒂,我们重新打量来时的路,重新打量生命的印迹。就让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回到脚下的土地。我们的悲欢喜乐,都与这片土地如此贴近。我们去寻找家族故事里消失的女性,和母亲谈谈心,和父亲聊聊过年的民俗,我们去回访骑行回家之后的老汉,也
故乡里的中国丨寻找家族故事里消失的女性
过完年,爷爷就91岁了。他身体不错,热情健谈,尤其喜欢回忆过去。去年,我对家史生出兴趣,就跑去爷爷家,想知道家谱在哪里。爷爷从生锈的铁盒子里掏出一片纸,说这就是“家谱”了。纸像从笔记本里随便撕下的一角,是长条形的,很轻。可是它的分量很重,是他和9个兄弟姐妹的姓名。其中有4个后面跟着“女”字。其中两个女孩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了,具体原因不详。爷爷说,那个年代天花、霍乱、鼠疫太多了。另外两个活下来的是爷
故乡里的中国|成为“长辈”后,父亲对磕头拜年不再有执念
今年农历新年,是父亲不用出门磕头拜年的第二年。父亲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的乡下,老家地处胶东半岛与鲁中地区交界。虽然青年时期搬到了城市生活,但农村的年俗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磕头拜年就是那片土地上的年俗:每个年初一的清晨6点,家族中的年轻人陆续聚到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家中。待到人齐,一行人从这位长辈家中开始,结队去到村子里各个同族长辈家中,向他们行跪拜礼。拜年的多数是家族里的子辈与孙辈,接受拜年的则
“这里,也是我的家!”
【连续报道】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傅强2月2日清晨,阳光仿佛为远山近岭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定结乡拉强村村头,老阿妈普赤刚推开羊圈门,就见不远处有个身影手提大包小裹朝自己走来。“我来走亲戚啦!再过不久就是藏历新年,祝阿妈普赤啦(“啦”,藏语后缀,表示尊称)一家新年幸福、扎西德勒!”定结乡人大副主席冯晓东放下了手里的大米、面和食用油,喘着粗气说,脸上洋溢着快活的笑容。这些天,冯晓
故乡里的中国|我的家乡山西晋城,挤满了参观古建的游客
大年初二,我前往高平米西村的铁佛寺参观。米西村堪堪能容许两辆轿车错身而过的村道上,人群、电瓶车、小汽车形成一股巨大洪流。在我的印象中,过去这里只有农户与田野,铁佛寺不对外开放的。我的同学中不少是高平人,也都没有听过它的名号,就连村上的老人,也是在多年前透过门缝,窥见过释迦牟尼和二十四诸天的神像。这些怒目圆睁的神像伫立百年,终于在去年首次开门迎客。2024年8月,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据不完全统
故乡里的中国丨千里骑行后,父亲的“心事”
年前腊月二十六,我又一次见到陈家父子。上次与他们接触,还是在3个多月前,我去他们家采访——去年8月,西安蓝田侯家铺村76岁的老人陈有银历时一个月,骑自行车从西安来到了武汉。包括我在内的几个记者报道了这个故事,揭开了这位父亲的“心事”。在我眼里,陈有银是个典型的西北老汉形象。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玉厚,忠诚地守着土地,一生只为三件事情活着:盖一座房子、给孩子结婚、为老人送终。他也是个传统的中国式父
贵州剑河: 苗乡里的“二月二” 非遗民俗迎“丰年”
好年景,春开头。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贵州省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二月二”,苗族同胞们齐聚一堂,举行祭桥、踩芦笙、苗族多声部情歌对唱等传统民俗活动,缅怀祖先、相互祝福,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基佑村村民从寨门出发进行祭桥巡游。村民们身着苗族盛装祭桥巡游中。中午时分,村民们身着苗族盛装,肩挑红蛋、糍粑、米酒等土特产,从寨门出发,进行祭桥巡游。队伍的最前列芦笙开道,浑厚有力的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