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认识一个人,这4点就够了 人生路漫漫,以心换心,方得始终。1大事难事看担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越是遇上大事、难事,越凸显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和态度。敢负责有担当的人,在考验面前或许会害怕、会犹豫,但绝不退缩、不逃避,而是寻找方法来应对,并在一次次的应对解决中淬炼自己、强大自己。懂得承担责任的人会让人放心,愿意承担责任的人能不断进步。每一次的负责担当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历练,能扛事敢担当,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人 新闻 2025年02月11日 0 点赞 0 评论 22 浏览
原创 巴黎奥运中国篮球全面溃败,姚明解脱了,未来应摒弃两点思维 巴黎奥运中国篮球全面溃败,姚明解脱了,未来应摒弃两点思维文/姜诗华随着法国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输给澳大利亚,中国女篮晋级八强的唯一希望也破灭了。至此,巴黎奥运中国篮球遭遇全面溃败,作为篮协主席的姚明大概率将下课,事实上也是一种解脱。未来中国篮球的发展应摒弃两点思维。有媒体人质疑:“篮球几乎算是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成绩最差的项目了,去年还世界排名第二的女篮没有进入八强,上届奥运会拿到铜牌的女子三人篮球 体育 2025年01月18日 0 点赞 0 评论 35 浏览
中国男篮15人名单该不该有李弘权? 临近亚洲杯预选赛,中国男篮裁员了,20人变成15人,在裁掉的五个人中,争议最大的是李弘权,不少人为他抱不平。剩下的15人名单中,有6个后卫,4个中锋,5个前锋,纯正的四号位只有杜润旺一个人,曾凡博、朱俊龙可以客串四号位,但他们更适合三号位。裁掉李弘权确实可惜了,因为四号位的人并不多。说是人情世故也好,是个人能力问题也好,总之李弘权离开了国家队。国家队里有人情世故很正常,因为我们都生在以人情世故为主 体育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巴特勒30+10+5,手刃旧主!乔治打铁,恩比德被打爆,76人吞4连败 休赛期招募来保罗乔治,组建三巨头争冠的费城76人,新赛季的表现让所有球迷大跌眼镜,赛季初三大核心轮番缺战,让球队战绩惨不忍睹,如今保罗乔治和恩比德双核复出之后,76人依旧一胜难求,上一场兵败奥兰多后,他们已经遭遇到了三连败,这一个比赛日,76人继续客场之旅,奔赴迈阿密挑战热火,此役伤愈复出的巴特勒表现强势,在他的率领下,热火第三节轰出一波流,最终以106-89击败76人,送给了后者四连败!在核心巴 体育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
【新春走基层】一个人的戈壁小站 冰雪覆盖大地,天气阳光明媚。1月25日10时,汽车驶离国道后,在戈壁滩的一条小路上颠簸约两公里的路程,便到了萨特玛站。穿着笔挺制服、一脸笑容的车站值班员严伟打开了写着“安全生产”四个大字的铁皮大门。处在新疆南疆铁路的萨特玛站是一个五等小站,距离阿克苏站40公里,阿克苏市至阿拉尔市铁路从这里接入,成为一个重要的“门户”小站。随着车站行车系统和设备升级后,车站运输组织更加便捷,所需工种减少,严伟就在这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4 浏览
原本要写到凌晨1点,现在只用10分钟,老师用AI写评语被质疑不用心 最近,很多老师都在埋头写期末评语中。每年学期末,这都是一件让老师们大的事情。有老师说:“一个人200字,全班42个人就是8000多字,还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写得完全不一样。今年又要跟去年不一样,简直是太难了。”今年,记者发现在老师中有一个新的潮流:用AI写评语。一搜索关键词,各种教程、软件都跳了出来。看来在关注这个方式的老师,也不在少数。这2年,AI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效率, 新闻 2025年01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21 浏览
(新春见闻)从一个人到一家子:黎锦技艺传承人“赶时髦” 中新社海口2月12日电 题:从一个人到一家子:黎锦技艺传承人“赶时髦”作者 张茜翼 沈南“来吧来吧,阿婶阿嫂们,一起来织锦。媳妇们,她来你来我也来,织的是螃蟹纹、龙纹、人纹、树叶纹,用的是黑线、红线、绿线织,看谁织得快、织得好、织得漂亮……”2月12日,海南省文化馆(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一边用黎语唱着织锦歌,一边教进馆的参观者制作黎锦香包。2月12日,海南 新闻 2025年02月15日 0 点赞 0 评论 29 浏览
“台独”彻底绝望!马英九率团访陆,获高规格接待,一番表态信息量很大 这次哈尔滨之行,无论是对马英九个人,还是对两岸关系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让两岸民众在日常的交流互动中更加了解彼此,增进互信。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民间交流场景,但无数个这样的场景汇聚起来,就能够成为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这样的交流机会,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近,共同书写两岸关系更加美好的诗篇。展望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不断的 军事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17 浏览
夜读丨母亲的家 老母亲九十多岁的时候,只要离开她生活了五十多年的那旮旯——哪怕是到五六百米外的妹妹妹夫家——就不停嘀咕:“我要家去,让我家去。”跌跌绊绊活到这把年纪,母亲的日常起居开始力不从心。她不服老,要一个人独立生活,自由;又不想一天三顿烧饭,怕烦。我和姐妹们商议,不能再顺着她了,最后决定由姐姐“出山”,回家照料、陪伴母亲。姐姐回来了,母亲却不满意。她不愿意有人成天待在身边,又增加开支。一年下来,母女俩争过,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