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的相关规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该清单于近日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商务部、海关总署2003年第5号公告(即《关于对磷酸三丁酯实施临时出口管制的公告》)等11个公告(具体见附件2)被废止。另外,商务部、国家密码局、海关总署2020年第63号公告(《关于发布商用密码进口许可清单、出口管制清单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公告》)所附的《商用密码出口管制清单》以及商用密码出口许可程序相关内容不再适用。
据英国《卫报》报道,即将上任的特朗普若真的兑现竞选时征收高关税的承诺,那么几乎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将被征收关税,中国商品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相关举措也是对特朗普关税之战的应对。所有企业都要为可能出现的经济影响做好准备。报道还指出,虽然一些制造业厂商面对可能再次爆发的全球贸易战,或许会转向像中国太阳能板企业这类已有应对美国激进征税策略的制造商,但中国的太阳能板几乎无法运往美国。
近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穆莱纳尔公然提出一项针对中国的法案,声称要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其目的在于给中方造成重大损失从而逼迫中方妥协让步。面对美方此举,中国也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令美方意想不到的是,其法案提出不到24小时,中国就打出一记“重拳”,直击美方“七寸”。自12月起,中国将公布《清单》,对700项两用物项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这些物项包含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的物资以及可用于军事或提升军事潜力的关键材料。
《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一旦生效,众多公司就会陷入严重的供应链危机。不少企业已感受到压力,刚崭露头角的小型创新公司更是如此。就拿克利夫兰的LAND Energy公司来说,这是一家专注于电池技术和电动摩托车研发的新兴企业,其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依靠我国供应。要是我国停止向这类企业供应这些关键零部件,它们就有直接破产的风险。实际上,这种状况并非只出现在大公司身上,美国很多创新型企业的生死都与从我国进口零部件紧密相连。
一些不怀好意的外媒必然不会错失炒作的良机,极有可能鼓吹中方的相关举动会对国际经贸往来与合作产生影响。然而,明眼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中方实施出口管制是基于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履行国际义务等,并不会对正常的国际经贸往来和合作造成影响。真正可能受到影响的,是那些自身背景存在问题,或者有过反华行为的实体。例如,那些曾被中国制裁的美国军火商,必然会被列入“管控名单”,也就是“断供清单”,他们将不能从中国获取任何“两用物项”。要是美方将此视为“卡脖子”,那也只能默默忍受。
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坐不住了,急忙跳出来向中国喊话。他指出中国科研预算每年增长10%,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和美国的差距已经拉开。表面上看这是在谈论科技,可实际上,明眼人都能明白,他这是在为美国的军工业担忧。美国国防部已经承认,要是找不到替代供应源,武器生产线或许会停工,不仅订单无法完成,还可能危及国防安全。尽管美国开始与俄罗斯、玻利维亚等国洽谈合作,然而,把这些国家的产量加起来,也无法填补中国供应中断所造成的巨大空缺。
美国的焦虑,其根源远不止中国的出口管制这一因素,更深层的是美国自身制造业与供应链存在脆弱性的问题。长久以来,全球化促使供应链形成,各国为降低成本而深度依赖他国产品。但在全球局势变幻莫测之时,特别是在国防和安全相关领域,这种依赖就会呈现出巨大风险。围绕“两用物项”的这场争论,可能仅仅是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不过它却足以警示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关系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每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任何国家都无法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下达成长期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