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军在红海击落自家F/A-18F战斗机的乌龙闹剧还没有结束,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又爆出了猛料。原来,就在“葛底斯堡”号巡洋舰“失误”击落自家F/A-18F战斗机的同一天同一段时间,该巡洋舰还发射了第二枚“标准2”防空导弹攻击了另一架F/A-18。

好在该机飞行员高度专注,紧急对来袭的“标准-2”导弹进行了机动规避,最终大难不死。据悉,此次袭击中,“标准-2”导弹与战机最近时只有约100英尺。一时之间,各界对美军的战力水平和武器性能纷纷产生了质疑。耗费10亿美元刚升级完的“葛底斯堡”号巡洋舰为什么“六亲不认”了?被美军视为王牌的“标准-2”防空导弹居然被轻松规避,还有美军的敌我识别系统,接二连三地出现状况,人们不禁要问:美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根据一些军事专家的分析,这两次乌龙事件很有可能是由三个因素导致的。

其一,敌我识别系统失误。可能是F/A-18E/F战斗机的敌我识别天线在回应海军舰艇询问时出现了差错,导致海军误将其识别为敌方目标。

其二,战事环境紧张导致舰员误判。毕竟,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船战”还在进行中,美军风声鹤唳,难免会忙中出错。

其三,设备老化。美军雷达和指挥系统被胡塞武装频繁袭扰,再加上F-18战斗机日益老化且不具备隐身功能,很容易被误判为敌方目标。

归根到底,这次误判还是因为敌我识别系统出错造成的。在战场上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敌我,是个古已有之的问题。和冷兵器时代不同,现代战争特别是在空战时代,面对超音速飞行的战斗机和射程超过视距的空对空导弹,必须依赖先进的敌我识别系统。

全球最早将现代敌我识别系统应用到实战的是英国。早在1939年,英军就将该系统与地面防空雷达系统相配合,进而在不列颠战役中广泛使用。二战结束后,该系统也成为北约军用识别系统的源头。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用航空领域开始出现了全新的识别系统Mode S应答模式。这种识别系统最大的特色是能单独询问一架飞机,而每架适用此模式的飞机都有唯一的24位编码。

当民航飞机进入管制空域后,会对收到的第一个问询进行回复,然后就对广播群发的问询不予回复,除非收到带有自己那组24位编码的问询。随着Mode S系统在民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后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了军用模式Mode 5,系统更注重对问询和应答信号进行加密,以及随机生成问询和应答之间的时延。目前,包括美国在内,北约国家的军用装备均采用Mode 5模式的敌我识别机制,而运用该模式的系统则为Mark XIIA。

虽然说以Mode 5模式为代表的现代敌我识别机制已经非常成熟,但其准确率始终无法做到百分百。比如在2003年3月23日,当时美英联军开启“伊拉克自由”行动,1架完成任务后准备在科威特机场降落的英军“狂风”战斗机就被美军“爱国者3”防空导弹击落,两名飞行员死亡。事后调查显示,“爱国者”系统的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了问题。

只能说,现代战争中敌我识别系统的有效运作是保证部队战斗力发挥、避免误伤损失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大力发展技术装备的同时,对作战流程的优化和组织协调的深化同样不能稍有放松。尤其是在设备老化、战场环节复杂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管控。

此外,乌龙事件频发,也不排除人为因素。或许,在这两次事件中,美军的巡洋舰或战机就压根没启动敌我识别系统,这在美军中早有先例。今年2月底,德国“黑森”号护卫舰就差点将美军一架“死神”无人机误认为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当时美军未开启无人机的敌我识别系统,被标记为“敌方装备”,进而导致乌龙事件。有意思的是,德军发射的同样是两枚美制标准-2防空导弹,却因“技术故障”未能命中美军无人机。只能说,被视为王牌的美军装备,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特朗普上任后是该好好整治军工复合体了。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