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中国给予世界的馈赠,也是世界回馈给国粹的偏爱。在古代,丝绸、瓷器、茶叶、香料都是古丝绸之路的当红爆款,时至今日茶叶也是畅销中外的日常饮品,更是中国食品出口贸易中的香饽饽。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前些日子欧盟竟然检测出中国茶叶存在农业残留,一天之内两发预警。不仅发文进行全境通报,还拒绝中国茶叶入境销售。此事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茶农们质疑欧盟处理中国茶品问题时过于主观武断,消费者们则忧心忡忡顿时慌了神,连出口的茶叶都查出农药残留,内销的质量更加可想而知。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传承了几千年的茶叶竟暗藏如此玄机!可问题来了,究竟是欧盟刻意针对中国茶叶产品,还是中国茶叶的确藏有风险隐患呢?
中国茶叶出口受阻
去年9月27日,欧盟对中国6例食品进行了通报,其中茶叶被预警两次,理由是分别被检测出苦参碱和蒽醌残留。
这两种物质都是属于农药残留,其中苦参碱是植物源农药,能在自然界快速分解,最终化为二氧化碳与水。该农药可以在作物中长期使用,害虫触及后,神经中枢会被立即麻痹,进而导致虫体蛋白质凝固,气孔堵塞,到最后窒息而死,具备高效杀伤性。
依照我国2020年发布的《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苦参碱在绿色农药清单之列。但欧盟却对此并不认可,欧盟坚定认为苦参碱会刺激胃肠道,引发心悸等一系列过敏反应,于是早在2019年便严格要求任何有机茶叶茶品,都不得检测出苦参碱残留。
至于第二项蒽醌,其实并非农药,而是生产加工环节中,外部环境污染所致。欧盟认为蒽醌具备致癌性,于是自2013起便要求茶叶的蒽醌标准为0.01mg/kg。但这无疑给我国出了一个天大难题,对于中国茶叶种植个体户而言,土壤中的重金属、高氯酸盐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蒽醌,结合大气与水质的污染近乎无法防范,实在难以解决。
于是国家质检总局与商务部手持详细资料,与欧盟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了协商交涉,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决定将茶叶的蒽醌限量标准每千克提升至0.02mg。但很显然,即便限量提升了一倍,中国茶叶依然难过此关。
2023年11月28日,欧盟再度通报我国绿茶出口不达标,原因是该批次茶叶检测出啶虫脒含量超标。欧盟还专门发布通报,警告各国中国茶叶的农药超标情况。
啶虫脒是日本三菱化工研发制造的新型杀虫杀螨剂,欧盟2014年将其限量标准设置为0.01PPm以下,这是一个十分难以把控的准度,一不小心就会含量超标。
今年4月29日,欧盟叒对中国茶叶出口发布预警,原因是茶叶唑虫酰胺残留严重超标,欧盟本次甚至要求所有国家将中国进口茶叶全部销毁。
唑虫酰胺可用于阻止昆虫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具备极强的杀虫效果,喷洒在农作物上后,可有效防止虫子产卵、摄食等等。但同时该农药也能通过蒸汽、蒸腾的方式进入大气,顺风扩散为一片毒气,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巨大危害,并且还会伴随降雨危害水质,杀死各类水生物,对生态造成巨大影响。
依照欧盟标准,茶叶的唑虫酰胺含量需在0.01ppm,该物质是中国茶叶的重点监测项目。2020年欧盟曾在中国茶叶中,连续8次检测到唑虫酰胺残留,成为了残留频次最高的有毒化学品。
今年七月,荷兰对我国出口绿茶进行了抽检,虽然结果基本达到了中国的国家标准,但却不符合欧盟所设定的标准,于是荷兰选择了拒绝入境。该批次茶叶只能原路退回中国茶叶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何中国茶叶总是被检测出农药超标残留?其实对于茶农而言,近些年来的收益下降是农药过度使用的一大主因。茶叶价格波动幅度普遍较大,但收购价格却始终处于低水平区间,导致茶农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多数茶农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无力聘请生产劳动力。
因此广大个体户只能通过增加化学农药来提产,盲目追求产量必然会导致品质的下降,过度施药已经成为了难以遏制的常态。
但对于像贵州贵茶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而言,所生产的茶叶品质是完全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整个生产环节也是遵循科学用药的原则,做到了自检、抽检均达标的成绩。
但令人疑惑的是,即便此类大公司生产的茶叶也无法保证顺利出口,原因就是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欧盟、世界的安全标准并不统一。
欧盟最开始的茶叶检测标准只有7项农药限制,但目前已经直接上涨到了483种,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农药种类。并且欧盟在抽检完中国茶叶后,无论农药残留是否达标,都会将具体的残留数量一一详细通报。
这种行为很难不令人怀疑,欧盟对中国茶叶心怀敌意,但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只要符合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茶叶,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茶叶出口事件还未平复,中国对韩国的月饼出口又出现了新的状况。从2023年8月~2024年8月,一年之间中国的月饼出口一共被韩国通报了整整18次,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山梨酸或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超标。
本次被召回的月饼企业是我国著名百年老字号稻香村,常理而言这种百年企业是极小概率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事实上稻香村所生产的该批次月饼如果按照中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衡量,也压根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关键在于中韩两国对于添加剂的管理执行标准并不统一。
比如山梨酸,中国允许月饼以及面包糕点的最大添加量不超过 1.0g/kg,但韩国则完全禁止各类面包产品使用山梨酸。再比如脱氢乙酸,中国现行标准的最大添加量不得超过0.5g/kg,但在韩国,月饼以及面包糕点依然禁止使用脱氢乙酸,只有奶酪类与黄油类产品能在≤0.5g/kg的范围内酌量添加。
在2020短短一年中,中国食品因标准不统一被国外召回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加拿大召回金汤酸菜鱼、中华情老坛酸菜鱼以及台湾素牛肉干;英国召回厦门豆签;美国召回中国金针菇;澳大利亚召回香港饼干等等,前前后后至少有20起以上。
无论是稻香村月饼事件,还是中国茶叶出口事件,都反映了中国食品企业在走出海外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道坎坷——不同标准的差异。
在全球化的市场贸易中,食品出口是诸多国企的重点发展方向,但不同国家执行的法律法规各有不同。像百年字号稻香村,在国内拥有广泛强大的市场基础与品牌效应,但要想彻底走向海外,不仅要顺应当地市场对产品战略作出灵活调整,更要考虑地区法规对生产环节更加严格把控。只有做好前期的调研,才能避免后续因细节问题影响到大市场战略出口。
信息来源:
天眼新闻 :2024-4-22——遵义绿茶技贸评议基地首破欧盟茶叶农残壁垒
新华网: 2012-4-18——茶叶还能喝吗?有关专家回应品牌茶叶农药残留争议
食品伙伴网:【盘点】2022年我国食品被国外召回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