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超市山姆超市,其在中国市场的火爆程度令人瞩目。每当新店开业,顾客络绎不绝,场面热闹非凡,甚至超越了当地的大型超市。

外国超市在中国能如此火爆,当然不是因为故意跟风,崇洋媚外。它不仅因为其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优质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信任其对食品安全的把控,相信每一件商品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然而,与此同时,国内部分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却屡教不改,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牺牲食品安全,导致出口食品频繁被退货,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和消费者利益。

近日,中国食品行业再次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一批出口到欧盟的鸡蛋竟被原路退回了!

那么,这次鸡蛋被退回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欧盟的无理要求,还是我们的食品安全确实存在隐患?中欧的食品标准为何存在差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鸡蛋被退回事件始末

2024年10月23日,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通报,中国出口的一批鸡蛋中检测出恩诺沙星含量超标,这批鸡蛋随即被退回。

这批鸡蛋已经销往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等十个国家,这些国家纷纷得知了中国鸡蛋的“丑闻”。

那么被查出来的恩诺沙星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对人体又有什么样的危害呢?

恩诺沙星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我国和欧盟,都明令禁止在食用鸡蛋中检出这种物质。

因为这种抗生素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软骨发育的影响、过敏反应等。

而且这种抗生素被人类吸收消化后,有可能会提高人体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后发生疾病时,正常量抗生素难以解决细菌,只能加大药量,同时也增加了人体的负担。

总的来说,这种物质确实是对人体有害的,必须将这类产品集中收回销毁才可以。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我国出口的鸡蛋里会有这种成分呢?

很多人平时吃鸡蛋总是会出现肠胃不舒服的现象,总以为是没煮熟或者储存不当造成鸡蛋不新鲜。现在看来,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鸡蛋里含有恩诺沙星,说明养殖场在饲养产蛋鸡时很可能存在违规用药的行为。

其实,这次事件并非孤例。就在同年的中秋节期间,中国出口到韩国的月饼也因含有脱氢乙酸而被退运。脱氢乙酸在国内食品配料表中常见,但在韩国却是明令禁止的添加剂。

同样,在10月17日,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卫龙辣条也被查出含有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这种添加剂在日本也是被禁用的,结果导致超过43公斤的辣条被召回。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引发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讨论。不少消费者开始质疑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产品质量,甚至有人担心这些被退回的食品可能会重新流向国内市场。

中欧食品标准差异的原因

中欧在食品标准上的差异,既有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也有技术和经济的原因。

从历史和文化角度看,欧洲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有着悠久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历史,形成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监管体系。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看,欧洲国家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监管手段上相对先进。

他们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此外,中欧在食品生产和消费习惯上也存在差异。欧洲国家更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愿意为优质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中国消费者则更注重性价比,对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要求相对较低。

这种消费习惯的差异也导致了中欧在食品标准上的不同。

如何看待中欧食品标准差异?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在努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中欧在食品标准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就不可靠,也不意味着欧洲的食品安全就绝对没有问题。

其次,我们要看到中欧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和交流正在不断加强。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署了食品安全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2020年9月14日,欧盟宣布中欧已经正式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将中国和欧盟两地各100种受到地理标志保护的地方名产纳入保护范围。

在中国可以吃到欧洲特产的放心食品,同样,在欧洲也可以享用原滋原味的中国地方名品。

2024年9月4日,我国相关负责人与丹麦食品农业与渔业大臣雅各布·延森在哥本哈根签署了两国有机产品合作谅解备忘录。

备忘录的签署,明确了中丹在有机认证领域2024年至2028年期间的合作目标及行动计划,两国将持续开展有机农业试点项目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中丹食品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这些合作和交流有助于增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共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再者,我们要认识到食品安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提高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如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重建食品安全信任体系。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法律震慑。

同时,加强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监管和检查,提高食品质量,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其次,加强源头治理。农产品作为食品生产的源头,一定要保证绿色、健康、无污染。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养殖户的监督,发现不良行为及时制止并且给予处罚,防止不合格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最后,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鼓励消费者、媒体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发现不良行为积极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总之,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事业的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信心,让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福祉。让我们携手共进,共筑健康防线,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资料:

腾讯网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签署,欧洲也能吃到正宗烟台苹果了2020-09-15

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与丹麦签署有机产品合作谅解备忘录2024-09-18

百度 韩国频频退回中国月饼,脱氢乙酸钠引发食品安全争议2024-09-26

搜狐 蛋鸡开产前治疗各种疾病用药多,对肝脏造成伤害,该如何解决? 2022-12-14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