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的毒教材事件一度沸沸扬扬,带有鲜明或者暗示西方元素的教材内容,潜移默化中就能对幼儿产生影响。
实际上,毒教材只是意识形态领域暗战的一个缩影。当年的苏联一步步走向覆灭,背后也有类似毒教材这样的影响。
而这,也正是美国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发动的宣传攻势和心理战。这又被称之为“第四种武器”。
那么,曾经强大的苏联,又是如何被美国和西方一步步毒化,并最终轰然倒下的呢?
美国针对苏联的心理攻势,从时间上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联的教材和文化,英雄和音乐,乃至各个方面的文化元素,都逐步被美国的元素替换和取代。
赫鲁晓夫的苏修,具体“修”了什么
50后和60后,对“苏修”这个词很熟悉,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有切身体会。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推动的修正主义,究竟包含了什么和更改了什么呢?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把炮火对准了斯大林,放大后者的缺陷对其无限否定。这等于是从源头上,撬动了苏联赖以生存的地基。
另一方面,美国还在1947年时就提出过一项理论,谎言是国家外交的必然组成部分。宣传战和政治战掌握必要的技巧,就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先机。
如果说美国从来没有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势,那么以赫鲁晓夫为主的苏联,则是逐步放松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虽然出现过古巴导弹危机,但赫鲁晓夫在台上时,美苏之间曾一度出现缓和迹象。美国则趁着这个机会,向苏联提出两国每年可交换大学生。
在苏联国内的文化尤其是教材领域,过去针对西方和美国的宣传彻底转向。比如社会主义关于工人当家作主的内容,一步步从各级教材中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介绍和宣扬西方社会的内容。
西方的逻辑,是以知识和所谓的自由竞争为载体,通过追求知识和专业带来的身份蜕变,逐步让一个人接受身份和阶级意识,进而把工人等劳动阶层视为低人一等。
彼时的苏联放任了此种观念的出现,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是,教材中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内容就逐步消失了。
尤其是在美苏进行所谓正常的交往后,美国的一切文化元素,畅通无阻地出现在苏联各阶层面前。
而苏联人尤其是苏联高层没有意识到的是,美国元素中是“夹带私货”,大量隐晦和被篡改的虚假内容,在一步步影响着苏联年轻一代的观念。
正如美国此前就强调的那样,这种方式可以争取到苏联青年一代的认同。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尤其是精神手段,就能轻松而缓慢的消解掉敌人的意志。
其实,还有一个词,也能形容赫鲁晓夫的苏联时期,即温水煮青蛙。赫鲁晓夫放任美国文化元素在苏联蔓延,接下来就是温水中的青蛙被烫的晕头转向。
勃列日涅夫的碌碌无为
如果说赫鲁晓夫是松懈和放任,那么勃列日涅夫则是进一步的推动者。这一时期,倒不是说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了多少苏联普通民众,而是苏联高层自身在持续堕落。
他们本身在文化乃至物质生活享受上,开启了西化之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谁都知道苏联轻工业不发达,因此越是到后期,民众的日常生活用品越是不能满足供应。即便是在前期,各类物资供应的种类也极其有限。
民众得不到的东西,苏联高层则利用手中的特权,大肆享受来自西方世界的各种生活用品。从服装到高级香水,从家用电器再到奢靡的生活方式。这些来自西方的元素无孔不入,一点点深入到了苏联高层的肌体内。
讽刺的是,勃列日涅夫等一众苏联高层在堕落,另一方面他却还想继续沿用过去僵化的宣传方式,对苏联普通人进行教育。
此时的苏联,本身已经能接触到美国和西方的各种文化元素了。苏联自己不进行革新和改变,还试图用老旧的理念去唤醒年轻一代的关注,实在等同于缘木求鱼。
年轻人厌恶了僵化的说教,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美国文化元素的影响,则更具形象化。
举例来说,此时苏联艺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依然是老旧甚至有些僵化的形象。相比较而言,美国文化中的牛仔形象,由于与时俱进的风格,自然更能深入人心。
面对美国文化元素的持续入侵,勃列日涅夫等苏联一众高层,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放任不管的姿态,导致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步步后退。
在这种局面下,苏联的年轻一代,已经逐步丧失了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他们的所思所想,已经和美国潜移默化倡导的理念渐渐趋同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不再想着如何去建设苏联,只在想如何保证个人奋斗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集体意识,正在被西方社会的个人自由主义意识所取代。
这种根本上的转变,让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失去了所有阵地。现在回头看,苏联虽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解体的,可实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解体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
勃列日涅夫非但没有修正赫鲁晓夫的错误,实际上是在原来的错误领域更进一步了。毕竟在各种文化元素领域,美国推动的对苏联的入侵可谓相当成功。
而接下来美国人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着苏联自行倒下。
戈尔巴乔夫时代的进一步毒化
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戈尔巴乔夫是被西方扶上总书记宝座的,这话倒不是空穴来风。
经过此前多年的持续影响和毒化,欧美已经在苏联内部,埋下了“钉子”。这些“钉子”可以从内部瓦解苏联。
戈尔巴乔夫只是其中的一枚“钉子”。上世纪80年代初,那些社会主义派未能掌握苏联的最高权力,而在西方的操纵下,戈尔巴乔夫则成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和撒切尔夫人在1984年进行过密探,甚至向英国人展示了苏联对西方的核攻击计划。这种展示,相当于戈尔巴乔夫向西方交了投名状。而且在回国后,他就开始推动毒化苏联的一系列政策。
历史领域,他开始进一步否定苏联的过去,甚至专门放大历史上的阴暗面。在这种观念的转变和带动之下,苏联国内逐渐开启了“否定一切”的浪潮。
从斯大林到列宁,从苏联的革命成果再到国家建设时期的成就,都被质疑甚至是直接贴上了否定的标签。
由于历史领域的进一步混乱,上世纪80年代末的苏联,甚至要取消原有的历史教材。这样一来,更加导致了民众思想的进一步分化。甚至有苏联人认为,苏联的历史都充满了谎言。
在戈尔巴乔夫的推动下,不但成功毒化了苏联的教科书,更扰乱了苏联人的共识和凝聚力。
而他的做法显然还不仅限于此。新编写的苏联教材,开始进一步弱化苏联元素的存在。
无论是篡改历史,还是抹黑苏联的历史人物,在戈尔巴乔夫的推动下,否定苏联过去进入了一个新高潮。
美国在外部的推波助澜,则是对戈尔巴乔夫的最好配合。比如,当时苏联发行的一系列电影,背后的投资人很多都来自美国。这样一来,电影中的苏联元素和社会主义观念被进一步弱化。
情况发展到这一步,苏联的解体已顺理成章。因为通过系统性否定苏联的过去,苏联自己人都对苏联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弱化和解构了凝聚意识
从赫鲁晓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内部的变化,是美国在持续推动对苏联存在的“弱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苏联存在”是天经地义的,是根本不用讨论也不能质疑的,就像“美国存在”不会被质疑一样。
但在美国推动的意识形态暗战中,通过持续否定苏联的一切,弱化和持续污名化苏联的历史,就等于在事实上开启了对“苏联存在”的讨论。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美国又通过各种方式,炮制了一大批关于苏联的虚假黑历史。这些内容被分散在各个时间节点的讨论中。
经过进一步弱化苏联的存在,苏联人的凝聚意识渐渐消失殆尽。所以说,不管是毒化教科书内容,还是其他领域的内容,它们完全可以做到杀人于无形。
从苏联的角度看,它们自身受到影响,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有美国在外部的持续推动,但同样也有他们自己内部信仰的逐步崩塌。
到最后,自身的存在被从各个角度否定了,怀疑便充斥在了人们的内心。这样一来,解体和消亡也就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结语
意识形态领域的暗战,美国一直在持续推动。我国此前出现的毒教材事件,仅仅是该类事件的冰山一角。
意识到这场暗战的风险,同样就该意识到苏联败亡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零和博弈思维始终没有松懈,美国需要持续给自己制造一个外部敌人。
只要这个前提条件一直存在,美国就不会轻易放弃。只是在不同时期,美国应该会更新策略。而我们要做的,同样也是持续革新理念,以保证我们在该领域不会松懈和僵化。
参考资料:
《从苏联解体看新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危害性》 红旗文稿 2015年6月9日
《人教版教材更多问题插画曝光 业内:有些插图未经完整三审三校》 极目新闻 2022年5月28日
《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人民论坛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