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消息,国际刑事法院(ICC)以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为由,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了逮捕令。在这之后,美国总统拜登发表声明,抨击国际刑事法院的这一行为“令人愤慨”。而就在同一天,国际刑事法院还以相同的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的理由,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穆罕默德·迪亚卜·易卜拉欣·马斯里(戴夫)也发出了逮捕令。
去年12月,南非向国际刑事法院提起诉讼,之后经过一年的政治博弈,国际刑事法院对所谓“民主国家”以色列的领导人发出了逮捕令,这在其历史上还是首次。逮捕令发出后,西方阵营出现“内讧”现象,荷兰、意大利、爱尔兰等欧洲多个国家率先表示将在本国境内执行这一逮捕令。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行为能让国际刑事法院发出这样的逮捕令,还获得欧洲国家的普遍认可,这充分表明其行为已经引发国际社会的普遍愤慨。
法国和瑞典尊重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不过在是否会严格执行这一问题上拒绝明确表态。英国方面,《卫报》称英政府预计会同意国际刑事法院对内塔尼亚胡的逮捕请求。德国还未表态,但德国政府发言人曾于5月表示,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裁决,德国“将遵守法律”。欧洲国家的这些表态,无疑是给内塔尼亚胡政府浇了一盆冷水。而让以色列愤怒的是,就连联合国也在呼吁各国落实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
国际刑事法院有124个缔约国,巴勒斯坦是其中之一。从理论上讲,国际刑事法院的所有成员国都有义务执行其逮捕令。如此一来,以色列总理就等于在这124个国家遭到通缉。
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肆意妄为,大规模伤害平民,这一行为不但激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愤怒,也让一些向来与以色列关系良好的国家大为不满。国际刑事法院发出逮捕令后,已有不少欧洲国家宣布响应。
国际刑事法院做出了相关决定,而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宣称美国不会执行逮捕令,理由是国际刑事法院的决定在程序上存在缺陷。同时,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也表达了美国政府的态度,称“对检察官急于申请逮捕令的行为以及导致这一决定的令人不安的程序错误深感担忧”。拜登针对国际刑事法院逮捕令的这种回应方式,就如同在这一复杂且敏感的国际事件里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
这项逮捕令犹如一块“试金石”,各方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态度隐含着对以色列的立场。在欧洲,荷兰、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先后表明将遵守这一逮捕令。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态度更为直接,他强调若内塔尼亚胡等人踏入加拿大境内,加方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逮捕并转送至国际刑事法院接受裁决。要知道,上述这些国家均为美国的盟友,此次在以色列问题上却公然与拜登政府“唱反调”。不过,将这种现象解读为对犹太人积怨很深是不准确的。这些国家的做法更多是基于国际刑事法院的相关规定、国际法准则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多种复杂因素考量,而非出于所谓对犹太人的积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