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台湾网消息,立陶宛科技巨头Teltonika有该国“晶片国家队”之称,近期宣布暂停在维尔纽斯与台湾地区合作建设半导体工厂的计划。中时新闻网转引立陶宛艾塔新闻社(ELTA)的消息称,这一暂停计划主要是因为在2027年之前存在电力供应短缺以及工业用地获取困难的问题。Teltonika的创始人鲍科施提斯于LinkedIn上透露,原本计划在2028年建成10座工厂的投资项目现在不得不中止。他着重指出,立陶宛政府的这一决策不仅使高达35亿欧元的商业投资受到阻碍,而且可能会造成6000个高薪工作机会(平均月薪1万欧元)的流失。
前段时间,立陶宛一家实力颇为雄厚的科技巨头公司,突然宣称要叫停与台湾方面的半导体工厂建设计划。这个价值颇高的项目为何会中途夭折呢?其原因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荒唐。原来,电力供应存在高达63兆瓦的缺口,政府一直拖着不批准土地用途的变更,经济部还把投资合约给否决了。如此一来,一个原本能够让双方合作锦上添花的项目,最后就化为泡影了。对于这一系列突发的变故,岛内方面显然是毫无准备,显得措手不及。于是,台当局急忙派出所谓的“救火队”,外事部门负责人林佳龙率领着一大批无人机企业代表,匆匆忙忙地赶赴维尔纽斯。
帕卢茨卡斯的表态看似是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作秀。立陶宛政府虽然承认允许台当局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为重大外交错误,然而却未提及具体补救措施。如此含糊的做法,显然难以获取中国的信任。而立陶宛政府更为关注的是,中国是否会提出额外要求,企图通过利益交换来修复关系。这种心态充分暴露了立陶宛政府的短视与功利。
立陶宛,这个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近年来在对华政策方面摇摆不定,就如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般。原本,中立两国曾有过蜜月期,可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其对华政策出现了从对抗到试图缓和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充满戏剧性。立陶宛之所以这样做,背后存在多种因素。一方面,该国面临经济困境,这让它有些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国内政治博弈暗流涌动,也影响着其政策走向;此外,国际关系这个大棋局所投射下的阴影,同样在发挥作用。立陶宛为了获取美国的庇护,全然不顾中方的严正抗议和外交交涉,允许台湾设立所谓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一行为明显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从而导致中立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在上月底立陶宛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偏左翼且秉持务实立场的社会民主党成为最终赢家。这一选举结果带来的后续影响,尤其是立陶宛在外交关系方面可能出现的态度转变,吸引了外界诸多关注。该党副主席帕卢茨卡斯日前主动向中方喊话,表示一旦当选立陶宛总理,将会寻求恢复与中方的关系。而且,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也支持即将上任的新一届政府努力推动该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正常化。这一情况对于民进党当局来说,就像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可以预见到,等立陶宛新政府正式上台之后,立陶宛极有可能会终结与民进党当局的所谓“合作关系”。
据“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消息,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立陶宛候任总理帕卢茨卡斯称,愿意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原来,三年前因为贸易争端,中方把双边关系做了降级处理。帕卢茨卡斯表示支持改善对华关系,并且恢复两国互派大使。不过,他也强调立陶宛不会改变现有的政策,像维持与台湾的贸易联系之类的政策不会改变。针对这一情况,发言人表示,中方已经注意到立陶宛方面的相关表态。大家都清楚,立陶宛在涉台问题上采取的错误行动,才是致使中立关系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
立陶宛的对华政策不断摇摆,这一情况很难不受美西方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立陶宛在东欧扮演着“抗中先锋”的角色,它妄图通过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来获取美西方给予的政治支持与经济援助。但这种外交策略不但没有为立陶宛带来实际的好处,反而使其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外交孤立境地。立陶宛以“民间”或者“商业”为幌子与台湾地区进行合作,在这种表象之下,双方很可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着更深层次的交流。就拿无人机合作来说,虽然表面上看这是商业领域的合作,但其中潜在的军事属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