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报道,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宣称上任后将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一消息使得在他明年1月就职之前就出现了诸多连锁反应。中国相关企业于上周和本周分别采购了大约75万吨和50万吨美国大豆。路透社引用两名了解情况的贸易商的话进行报道,称中国相关企业本周购买的50万吨美国大豆会在明年3月、4月交付,上周订购的75万吨美国大豆预计于明年1月至3月交付。报道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对美国和巴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市场,2023年这两个国家的大豆供应量加起来在中国进口量中所占比例超过九成。

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以及美国大豆库存积压严重,与此同时巴西大豆迎来创纪录丰收,这些因素致使大豆期货价格在中储粮新一轮采购消息传出的前两天,就已经跌至四年来的最低点。据国际机构预测,巴西今年的大豆产量有望达到1.7亿吨左右,这会让巴西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同期巴西大豆的离岸价格每蒲式耳要比美国大豆低大约1美元。然而,当中企在二者之间选择了美国大豆时,美媒却宣称“这是中方在向特朗普新政府中的‘对华鹰派’伸出橄榄枝”。

在中美展开第一波贸易战的四年间,我国粮食进口结构出现了重大改变,美国农产品在我国进口中的占比迅速降低。我国实施多元化进口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让一带一路与金砖体系受益。这种做法不但有利于稳定我国自身市场,而且有助于构建金砖体系内部的经济联系。在美西方走向衰退从而引发全球经济下行的周期里,中国主动对贸易结构做出调整,为众多国家的农产品开辟了广阔市场,逐渐构建起一个独立于美元体系之外的全新粮食贸易体系,这从侧面削弱了美国用来扰乱世界的粮食武器。

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里,中美关系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毕竟,中美身为两大经济体,双方的互动不但关联着彼此的繁荣稳定,更是深刻地左右着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

近日,特朗普在讲话中放出豪言:“中国和美国能够合作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这一言论一方面体现出美国在当下国际形势下的无奈与焦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具备的影响力。同时,这一言论也引发了人们对中美合作可能性的广泛探讨,并且突出了中美两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核心地位。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STA)已经历了45年的历程。经过数月的拖延,中美两国最终在北京续签了这一协定,此次续签的有效期为5年。这一协定是中美两国科学界期待已久的,但此次续签却十分低调。这种低调似乎在表明,虽然协议得以延续,可是两国在科学合作的道路上依旧充满坎坷。2023年上一轮5年协议到期时,双方先是扭扭捏捏地临时续签了半年,半年期满后又拖延许久。而此次一下子恢复了该协议正常的5年一续签的节奏,从这一点来看,两国的科技合作似乎又有了回暖的迹象。

中美《科技合作协议》的续签堪称两国于竞争中探寻合作的经典范例。当前中美关系错综复杂,这一协议的变化恰好是这种复杂性的映照,同时也彰显出双方在科学合作方面的审慎态度。虽然新增加的限制或许会给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带来消极影响,不过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合作的延续为两国在全球性事务中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往后,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会变得更加审慎且范围受限,然而其重要性绝不能被轻视。不管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防控全球流行性疾病,中美两国的科学合作不但牵涉到双方的利益,而且对全球的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过像中美这样的两个大国,彼此间联系如此紧密,互动如此深入。西方一些学者总是渲染大国之间必然会出现“悲剧”,但事实并非如此。中美关系在未来不应重蹈过去西方大国关系模式的覆辙,而应当积极探索正确的相处模式。中美建交后的经验表明:当两国以伙伴相待,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相处时,中美关系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反之,若将对方视为对手而进行恶性竞争,中美关系就会遭受波折甚至出现倒退。过去45年里,尽管中美关系有起有伏,但总体上保持稳定且不断向前发展,这便是强有力的证据。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