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近日报道称,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10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该报告表明,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在10月份终止了连续五个月的增长态势。当月,以日本和中国为首,美国前十大“债主”中有七个都选择了减持美国国债。并且,中国持有的美债持仓量进一步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10月减持美债后不久,11月中国央行又增加了黄金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债的“减持潮”中,减持者并非仅为外国投资者。美国国内的投资者同样开始对美债丧失兴趣。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债价格的下跌和市场对经济前景预期的变化息息相关。这种预期的变化极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进一步的连锁反应。总体而言,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其他国家,其减持行为都在2024年10月集中出现。这一情况不但使美债市场面临巨大压力,而且给全球金融市场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此前针对镓、锗这些关键稀有金属采取了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举措让美国的军工企业立刻陷入慌乱之中。要知道,美国有上千种武器以及两万多种零部件的生产都会因中国的这一操作而受到影响。
截至当下,中美之间由稀有金属引发的这场风波还在持续发展、不断发酵。最新消息显示,由于中国的出口管制,美国众多军工企业已经着手重新评估自身的生产计划了。有些企业还宣称,如果寻觅不到替代材料,就可能会延迟部分武器系统的交付。这对于美国而言,显然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
美国和西方企图重塑稀土供应链,可这并非易事。就稀土加工中的分离提纯技术而言,中国可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西方与之相比则相去甚远。同样,在稀土材料研制方面,中高级应用能力也主要集中于我国。如前文所述,近10年来我国稀土行业的专利数量已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并且还在不断加速增长。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我国在稀土产业链方面已经建成了高速公路,而西方却还只有乡村公路。若要构建另一条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所需投入将达百亿甚至千亿美元(欧元)。
美国推行的“脱钩”策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倒致使美中两国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无论是经济、金融领域,还是贸易、外交方面,到处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截至2024年底,美国的财政状况依旧在持续恶化,债务上限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政府面临停摆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而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步伐愈发稳健,对美国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中美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出现下降趋势,中国持有的美债数量也在减少,这些都是中国基于新的形势所做出的战略调整。这一系列变化所反映出的数据,对美国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人民币是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另一个焦点。在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不过就目前而言,其地位还远不足以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撼动。SWIFT发布的11月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达到了47.68%,这一比例创下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在本币结算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能源贸易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例如,中俄贸易中的本币结算比例已经超过90%。这些成果表明,中国在“去美元化”进程中并未掉队,而是在逐步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世界各大债权国在减持股票的这一系列交易中,其考量并非仅仅基于经济因素。这实际上是对当今世界局势及其发展趋势的深层次反应,从中国、日本,到英国、比利时,再到加拿大,不同国家的做法都释放出一个信号:全球资金正在寻求新的平衡。
美债券曾被视作“全球保障”的金融资产,在这样的减持趋势下,它未来是否还能发挥稳定作用?此次的“减持潮”是否会被重新定义?这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是极具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