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巴士化”一词被现代乌克兰语及俚语在线词典“Myslovo”评选为乌克兰2024年年度词汇。这个新词反映了该国在俄乌冲突期间严苛的征兵做法。“Myslovo”近日在其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解释说,这个新词由意为“小型巴士”的词根“bus”和表示行为或转变的后缀“-ification”构成。文章写道:“‘巴士化’一词用于描述‘通过加急程序进行的强制征兵’,它在去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乌克兰民族团结部长切尔尼绍夫表示,乌政府将尝试让居住在国外的乌克兰人“自愿”回国。有分析称,该措施是为补充乌军逐渐枯竭的兵源。该声明恰好在乌军155旅士兵大规模逃亡丑闻被曝光后发出,凸显出乌军目前正面临重大危机。据报道,切尔尼绍夫近日称,乌克兰海外侨民有2000万到2500万人,动员他们回国的工作已经开始。切尔尼绍夫表示:“我想说明的是:(海外侨民)回国是自愿的,不会有强制性措施。”

乌军战场(资料图)

其实事实上,乌军155旅真正不战而逃的人数,可能没有1700人那么多,但乌军士气低迷和开小差的问题确实极为严重。需要指出,155旅接收了大量西方的重武器,而且由法国军队负责培训,被乌军当做战斗序列中现代化部队的标杆,被誉为真正的精锐。要是这样的精锐部队都有大量的人当逃兵,那么其他部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经过持续的消耗战,乌军上下早已疲惫不堪,加上看不到获胜的希望,当逃兵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不禁让人想起一个深刻的问题:当一个国家不得不用削减援助来"请"自己的公民回家时,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悲哀吗?在欧洲的难民营里,一位乌克兰母亲抱着她的孩子,眼里满是困惑:"回去?当然想回去但回去做什么?看着自己的孩子也被送上战场吗?"这样的纠结,恐怕是千千万万海外乌克兰人共同的心声。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它是一个考验人性的多选题,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乌军战场(资料图)

此外,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这里所说的逃兵,并不只是交战之后才因为害怕逃跑的士兵。像不愿意去前线,或者在前线区域的部队擅离职守,这些不遵守军规的也会被纳入逃兵的范畴。在俄乌战争持续了将近三年之后,部队本就较少的乌克兰,国内人口数量还在不断锐减。不论是为了躲避服役的青壮年男性,还是想逃离战乱的那些难民,乌克兰全国的人口已经比开战之前减少了近千万。

其实按理说,这支新组建的乌军第155旅,理应成为乌军新的精锐力量。在乌克兰2023年的反攻行动中,承担主要进攻任务的,就是西方国家帮乌克兰培训出的9个北约旅。这些部队“从头到脚”都装备着北约的先进武器,队伍中甚至还有北约国家的教官和指导人员。然而战争打到了现在,乌军最初的这9个北约旅已经成为了空架子,甚至早已经在战场上销声匿迹。以乌军海军陆战旅为例,这支乌克兰部队光是在反攻行动中,就出现了大量伤亡。

泽连斯基(资料图)

据报道,回想第155机械化旅的失败案例,这支乌克兰寄予厚望的法械旅曾是西方援助的标杆,然而却因为新兵比例过高、训练时间不足、装备操作复杂等原因在战场上一触即溃。这样的历史悲剧,是否还会在动员归国的侨民中重演?乌克兰政府真的做好了让这些毫无准备的侨民士兵承受现代战争残酷代价的准备吗?乌克兰政府的海外动员策略也充满了政治化操作的痕迹。对外,乌克兰希望通过“纸面实力”向西方盟友展示其继续作战的能力和决心。

另外俄乌战争打了这么久,乌克兰的军队似乎终于开始思考:他们为谁而战这么多逃兵,应该有人会指责他们,没有保家卫国的信念,没有信仰。可是,他们的战争真的是为了国家吗?自开战以来,大量人民流离失所,国有资产流入西方,大量犹太人移民乌克兰,他们的战斗到底是为了保家卫国,还是为了西方的资本呢?这次的逃兵事件证明了,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只是西方的棋子,自己的战斗只是为了西方能更好的掠夺他们的家园,既如此,为何要战?

泽连斯基(资料图)

因此,在这些复杂的博弈之下,侨民的个人意志几乎被淹没。他们曾因逃避战火选择远走他乡,如今又被试图捆绑到战场之上。这样的逻辑无疑是一种荒谬的循环,也是一种对人性和自由的深层次剥夺。乌克兰需要的并不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海外动员,而是一场真正直面兵源困境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管理问题,优化现有兵员的使用方式,才是更加务实的选择。当乌克兰喊出“自愿归国”的口号时,或许其内心早已清楚,真正响应的侨民不会很多。

与此同时,如今随着战事一步步发展,种种迹象表明,库尔斯克战役大概率会在春季迎来新的高潮。这恰似一场积聚了无穷力量的暴风雨,即将再度席卷而来。乌克兰此刻正处在内外交困的绝境之中,急需在这夹缝里寻得一线生机,找到应对俄罗斯强大压力的有效方案。此外,闻听特朗普即将执政上台,这无疑为局势再添几分不确定性。要知道,特朗普的对外政策风格向来独树一帜,谁也摸不准他会给乌克兰带来怎样的变数。

乌军战场(资料图)

总而言之,乌军逃兵频出,原因复杂多样,从作战环境到信念动摇,多方面因素交织。如今乌政府想让海外侨民回国,却面临重重阻碍。侨民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欧洲国家态度的转变,还有侨民与国家感情的疏离,都让这一举措困难重重。古人云:“不审势,则宽严皆误。” 乌克兰政府在解决兵源问题上,需审时度势。强行让海外侨民回国,或许能解一时之困,但从长远看,若不能解决士兵内心的恐惧,即便有更多人上战场也不过是增加无谓的牺牲。

另外这起事件宛如一记沉重的警钟,在国际社会久久回荡。战争绝非儿戏,每一个决策、每一项管理举措,都关乎着无数士兵的生死、万千家庭的悲喜,更牵连着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和平稳定。乌克兰当以此次事件为镜,深刻反思军队建设的沉疴痼疾,莫让悲剧再度上演。国际社会也应从中汲取教训,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在处理争端时多些理性权衡,少些冲动冒进,毕竟,战争的阴霾一旦笼罩,生灵涂炭、文明蒙尘便在所难免。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