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神舟19号成员进驻天宫空间站,开始了其长达6个月之久的太空任务。

有人会发出疑问,这6个月的时间航天员在太空中怎么洗头洗澡清理内务呢?

我国有没有什么黑科技呢?

的确,航天员在太空中清理卫生尤其是清理个人卫生并不容易。

人们在地球上已经习以为常的洗脸、洗澡还有刮胡子,都需要在重力作用下用水进行。

而在太空的失重状态下,水是以近乎纯圆的“水滴”状态出现,十分容易飘散。

不仅容易对设备造成影响,清洁效果也不如人意。

尽管太空的空间站中已经构建出一个能够给航天员提供生存的空间,也营造出一个微重力环境,但航天员的用水等方面,仍然是一个难题。

另一方面,因为在太空中,空间站的所有生活物资都十分有限,所以航天员在使用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和回收。

另外,航天员在太空中还会因为清洁问题而不得不面对细菌所带来的威胁。

如果使用单一的清洁剂进行清洁,细菌也会产生一定的抗性。

而使用多样的清洁剂,需要考虑处理空间站中漂浮的清洁剂颗粒以及废品收集的问题。

总之,航天员在空间站的清洁问题,并不仅仅是洗脸、刷牙的那些“小问题”。

不过,这些问题也都是在科研人员考虑之内并且已经解决的问题。

人类长期在太空生活的开始,是在1971年苏联发射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以后。

在那之前,航天员们基本都是短时间出差,并不会涉及“刷牙洗脸”和“洗澡”。

从1986年苏联发射和平号第三代空间站之后,人们在太空的工作时间才开始正式进入到以“月”为计量单位,也出现了美国航天员卢比奥和俄国航天员哈达尔卡的371天、878天长时间飞行记录,以及正在冲击1110天纪录的科诺年科。

这些航天员长时间在太空中生活,就必须要面临清理卫生的工作,科研人员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准备。

首先说一下在地球上最正常不过的刷牙、洗脸和洗澡的问题。

航天员除了使用特制的口香糖和口腔清洁剂来保持口腔的清洁,就是“吃”特制的牙膏。

这种牙膏通常都是可以食用的牙膏,航天员把一种含有抑制细菌清洁剂的特制纱布缠在手指上蘸着牙膏刷牙,所产生的泡沫可以选择当成固体垃圾一样回收或者直接吞下去。

虽然在太空中并没有太多的体力工作,但为了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性,航天员也需要经常锻炼身体,他们也会经常出汗。

在太空空间站中,设置有专用的“包裹式洗澡间”,航天员能够用湿毛巾配合免洗浴液加热之后擦拭身体。同样,航天员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洗漱。

相对来说比较“有技术”要求的,还是洗头和刮胡子。

因为洗头和刮胡子都会产生可能漂浮在太空中的碎屑,在清洁时必须要注意碎屑的飞散。

航天员洗头时需要使用内部带有免洗洗头液的头罩,在通过轻揉、按压的方式洗头之后,洗头液中的水分还会被头套吸收,同时也把落发和碎屑收集到头套中。

航天员所使用的刮胡刀和剃须泡沫也都是特制产品。

剃须刀能够在刮胡子时通过两侧的粘性保护材料把碎屑吸附到一起,同时具有特殊粘性的剃须泡沫,也可以把胡须碎屑和泡沫紧密粘在一起。

这些碎屑、碎发连同收集作用的头套和泡沫,都会和其他垃圾物资一同等待回收。

与这些垃圾物资一同回收的,还有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物垃圾”,简单说就是“大小便”。

因为这种生物垃圾“并不适合”在太空舱的生活区内处理,航天员会在卫生间中使用特制的“抽气马桶”。

这种马桶能够靠气流产生的气压把排泄物抽走,收集到排泄物专用的收集器内,经过生物降解等方式进行处理之后,在降落到地面之后再进行处理。

我国神舟13号3名航天员也曾经在天空一号中工作和生活了6个月的时间,其间天舟2号和天舟3号货运飞船就曾经多次把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垃圾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这些生活垃圾在经过分类和包装处理之后,会在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利用高温进行焚烧处理。

这些都是通常情况下的操作,随着科技的发展,航天员处理生物垃圾的方式也有了一些改变,比如一些排泄物在经过处理后可以成为太空实验室的水分和肥料。

当然,还有因为特殊情况把生物垃圾“转做食材”的情况出现。

例如因为“意外情况”被迫留在国际空间站的两名美国航天员,为了缓解意外情况给空间站食物造成的紧张情况,两人的尿液、汗液都被回收加工成了淡水,变成饮料和汤品重新食用。

总而言之,通过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努力,原本的困扰也被逐一解决,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个人卫生问题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

参考资料:
【1】《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大扫除?陈冬刘洋用毛巾擦拭 蔡旭哲收集碎屑》新京报
【2】《解密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里的衣食住行》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3】《航天员在太空如何处理个人卫生?你肯定想不到》科普中国
【4】《神舟十九号计划太空驻留约6个月》光明网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