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了!神舟十九号出舱作业9小时,达成人类太空出舱时间最长记录。

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航天服,航天员舱内穿的只要10万,可以反复穿着;

但出舱作业时穿的舱外航天服,不光制作成本就要3000万,而且是一次性用品。

为何舱外航天服穿完就报废呢?难道不可以回收吗?

有很多人都认为航天服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件衣服,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从本质上来说,航天服是一种“航天器材”。

自从人类对太空进行挑战开始,美国,苏联等众多国家,先后研制出了三代航天服。

目前我国航天员所使用的航天服基本属于第四代航天服。

首先来说,舱外航天服在构造上可以整体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用于阻断热量消失的真空隔热层。

航天员在舱外进行作业时,这层可以隔绝零下200多度的超低温,维持航天员的体温。

第二层是液冷层,这一层主要的作用就是散热。

因为体本身就会向外进行散热,就会造成航天服内温度越来越高,不仅让航天员感觉不适,而且还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科研人员就需要通过仪器监控航天员的体温、湿度,并用智能化设备对航天员的体温进行调节。

第三层是最外层的隔热层。

这一层不仅要防护住太阳所带来的零上一百多度高温,还要防护宇宙中的各种射线。

同时还要起到与外界各种介质摩擦的防护作用,以及给航天员提供与航天器材对接的各种接口、各种诸如悬挂安全绳和便携式生命保护系统等用来“保命”的设备。

舱外航天服的这三层构造不仅要有效,而且还要轻、要灵活,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航天员在舱外的基本活动。

试想一下,一个航天员在太空中穿着数百斤的航天服工作,估计还没做出几个动作,就已经体力透支了。

尽管如此,如今的舱外航天服重量也达到了200多斤,航天员也只能在太空那种没有重力的环境中才能穿着使用。

另外,航天服还需要对接能够承受高压强度冲击和耐寒耐热的头盔、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基础生命保障系统,还有压力调节系统、供氧通风系统、多频通讯系统等等设备。

也许有人会说,3000万价格是很贵,那么能不能弄到淘汰的“二手服装”呢?

其实这种想法也不现实,因为即便是已经废旧、淘汰的航天服,除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航天服会被陈列起来之外,大多数航天服都不会被带回地面。

虽然每一件的成本不菲,但航天服的使用场景,注定了舱外航天服本身就是一件极为昂贵的“消耗性奢侈品。

我国的第二代“飞天”航天服,在设计寿命上的规定就是最长3年、最多使用15次。

这还没有算上航天服在外部进行操作时遇到的物理上产生的刮、擦,以及致命射线辐射、高温高寒等磨损情况。

无论是否已经在外观上产生明显的损坏痕迹,航天服到期都会“作废”,而这些航天服通常情况下都是会和一些垃圾一同装进货运飞船,在进入大气层产生剧烈燃烧,一同化成灰烬

有人也许会不解,只要没有明显的损坏,为什么不能带回到地面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理解,“作废”的航天服已经没有继续投资的价值。

一方面,使用过的航天服就一定会有磨损,而这种磨损往往是不可逆、不可修复的,与其花费大量的资金去修复,还不如重新制作一套新的要划算。

另一方面,就是回到地球也需要使用燃料,而这些已经作废的航天服则会加大燃料的使用,在使用成本上也不划算。

所以,我国的航天服,大多都会被采取“大气焚毁”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使用。

不过,美国的航天服确实有很多都在坚持使用的“老家伙”,据说最长设计寿命是30年的航天服,如今有4套使用了25年之久。

为什么美国的航天服能够重复使用,而我国的几乎就是“一次性”的呢?

其实看一下美国航天服5到13亿的“成本标签”就能看出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太贵了”扔不起,所以就只能按照每出舱25次就必须回到地球进行维修的规定执行。

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航天局还是比较好地继承了我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光荣传统,只不过在运输成本和维护成本方面,却不知道要多花费多少成本。

参考资料:
【1】《我国自研舱外航天服造价3000万 已装进神七飞船》新华网
【2】《航天科普|“飞天”舱外航天服约3000万元,却不能带回地球,原因是啥?》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