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广东省“先用后转”科技成果对接会在广州举办。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广东省“先用后转”成果库近期将在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正式上线使用,首批入库成果达400多项。
会上,省科技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广东省“先用后转”工作推进情况,相关地市科技局代表介绍了先行先试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的实践经验。据悉,揭阳市在广东率先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探索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痼疾,努力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问题,助力揭阳产业加速提质升级。2024年11月21日,揭阳市举行2024年揭阳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对接会,成为全省首个探索该转化方式并成功开展对接会和成果展的地市。对接会促成签约合作项目11个,成果转化合作经费达344.83万元。
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先用后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也已取得丰硕成果和有效经验。广东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参与广东省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先用后转”成果库建设,加强与地方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协同联动,鼓励科研人员采用“零门槛费/低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据悉,广东工业大学与榕江实验室作为揭阳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首批试点单位,挖掘了一批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组建专家团队积极与揭阳当地企业开展对接合作,5项科技成果在2024年揭阳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对接会上成功签约,涉及转化金额240万元。同时,广东工业大学依托榕江实验室在揭阳高新区和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布局建设了化工领域中试基地,以“先用后转”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工作,配置了7个中试项目签约落地并孵化注册了5家项目合资公司。
广东省科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东省科学院通过“分期支付专利授权费用”“根据成果应用情况支付费用”等方式,有效缓解企业前期资金压力,同时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这种方式使科研机构与企业利益紧密相连,激励双方共同推动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已有多个“先用后转”成功案例。
省科技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称,接下来相关省直部门将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工作,进一步完善“先用后转”机制,尽快出台全省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工作指引,建好用好“先用后转”数据平台,联合担保、保险机构、供需双方等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设“先用后转”数据平台是省科技厅以“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项重点工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先期项目“先用后转”成果库的建设情况,并围绕服务“先用后转”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介绍了数据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办法。据悉,广东省“先用后转”成果库近期将在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正式上线使用,首批入库成果达400多项。
本次活动由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省直部门指导,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为各方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的“广东路径”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广东大力推动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注入了澎湃动力,将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助力“百千万工程”取得新实效。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邹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