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记员到全国模范法官,柯颖走过6700多个日夜。
1月13日,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暨全国法院“双模”表彰大会上,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副庭长柯颖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
从2006年进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法庭工作开始,柯颖始终扎根在基层法庭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多年来,秉承“如我在诉”理念,她共承办案件6500余宗,年均结案率达95%以上。
这些年,柯颖获得了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但她始终心怀热爱、初心不改:“办案就像走钢丝,既要站稳法律的底线,也要托住人心的重量。”
柯颖
一张白纸打开问题“口子”
用真心换真心善解群体纠纷
接到美食街的案件时,柯颖正准备午休。书记员的一句话,让她不敢耽误片刻:“有好多租户在美食街闹起来了!”
事发地位于南城街道中心地带。柯颖连同南城街道平安办、人社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抵达现场时,60多个商户正举着合同讨论着,不满的情绪愈加高涨。
原来,某商业管理公司负责这条美食街的招商工作,通过招商吸引了大量商户入驻。但入驻以来,商场鲜有顾客光顾,商户们发现商场装修与宣传内容不一致、物业费收取过高、所选地带的人流量小等问题,因此与某商业管理公司产生纠纷。
“孩子学费都在里头”“全部身家投进来了”“借的钱没办法还”……意识到安抚商户们是首要的,柯颖用“一张白纸”为本次的调解工作打开了局面——给商户们每人一张纸,请他们把诉求写下来。三个多小时以后,法官和调解员收集到厚厚一沓“诉求书”。
摸清诉求,才能精准出击,柯颖随即联合调解员和公司方沟通。刚开始,该公司态度强硬,表示已完成合同约定的义务,无法为商户们的诉求兜底。
摆事实、讲依据,这正是柯颖擅长之处。她先是指出招商宣传言过其实,招商方确有过错,接着又按诉讼程序算了一笔账,直言诉讼对商场长期发展不利,最后乘胜追击,“公司得及时站出来,拿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如此循循善诱,逐步打开问题的“口子”。该公司态度有所转变,愿意与商户们正面沟通。在南城法庭联合街道综治办、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组织下,商户们与管理公司进行调解。经过多次沟通,在收案第三天达成和解,61家商户拿到了118万元退费,并于七日内全部兑付。
“调解工作最重要的是用真心换真心。”谈起调解心得,柯颖表示,“只有真诚倾听当事人意见,取得当事人信任,并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促成当事人和解。”
解“死结”、啃“骨头”
破解200个家庭13年办证困局
柯颖第一次走进那个老旧的小区,是2019年的冬天。难以想象,这里的200多名业主,竟被一本房产证,困住了13年。
事情缘起于2007年,业主们先后购买了某小区的商品房,以为能拿到心心念念的“红本本”,等来的却是无限期的“空头支票”:由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之间存在经济纠纷,建设单位未将办理权属登记的资料报产权登记机关备案,导致业主们无法办理产权证。
穷尽了各种维权方式后,其中的108名业主将该小区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设计企业及勘查单位一并告上法庭。
柯颖深知,一本不动产证牵涉到办理户籍、就近入学、贷款融资等民生大事,问题解决刻不容缓。同时,不动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像一团理不顺的线,每次以为触到核心,又冒出新的“死结”。
一边是群众的“难”,一边是问题的“难”。柯颖团队接过这块“硬骨头”,沉下心去走访调查。关键之处在于最核心的竣工验收资料缺失,几家单位都不愿盖章,害怕承担责任。
互相推诿之下,业主们是最无辜的。有的业主等了12年,孩子从小学等到了高考。柯颖反复向几家单位释法说理,同时也提醒道,“款项未结清的问题,你们可以依法去主张合法权利,不能以此为由拒绝盖章。”
几家单位的态度有所缓和,这场拉锯战才刚刚开始。欠了多年的税费由谁承担?怎么重新补充办证手续?如何更好保障业主权益?接下来的日子里,柯颖带着团队埋头资料之间,一点点查看权属登记材料,一笔笔核对欠款,一条条解释法律条文。
长达100多天的沟通后,施工方、监理方等几家单位达成一致意见,由施工单位缴纳相关税费,几家单位共同完善确权手续,让业主们都可以拿到房产证。
“很多人说法官是冷冰冰的裁判者。”回顾此案,柯颖表示,“我们何尝不是在办理别人案件的同时,也被这些故事重塑着?”十多年来,柯颖办理过的案件就像一块块拼图,逐渐拼凑成她心中的法治图景——不是冰冷的大理石殿堂,而是炊烟缭绕的万家灯火。
柯颖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慧诗
通讯员 江楠 曾云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