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广场路牌

长沙,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长达3000多年,素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的美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乡俗民情,本文选取一些饶有意趣的老街巷地名,一起去走走看看。

每一个历史老街名背后都是昔日过往

长沙市老城区版图上,西起东鱼塘街,东止尚德街,有一条长约三十米、宽十来米的街巷,叫作游击坪,因清军长沙协(协:陆军的旅)游击署设在此街而得名。“游击”为清代绿营兵武官,职位次于参将。据《湘城访古录》载,游击署为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由游击赵文实筹资捐建。

民国初年,湘督谭延闿指拨专款,在游击署旧址兴建蔡锷专祠,后因军阀混战,无款建造,久而荒废。

抗日战争胜利后,旧址基地由蔡锷遗属出售给何键部下一团长,建成私人公馆。新中国成立前夕该公馆转卖给一工商业者的王姓人家成为其私宅。

我家从1958年至1991年在该公馆租住三十三年。游击坪街区可谓是长沙市闹市区的中心地带,菜店、肉店、酱园、煤店、豆腐店、日杂店一应俱全,生活方便指数颇高,举步之遥就到了八角亭、司门口、五一广场等繁华路段。

2011年,游击坪及周边街巷被征用夷为平地。2018年,主楼93层副楼65层、全国第六高、中南地区第一高的摩天大楼,超大型城市综合体“国金中心”(九龙仓)在此地块落成,刷新了长沙城市天际线。

▲游击坪

轩辕殿位于开福区(原西区),南起五一大道西段,北止春风街。清嘉庆《长沙县志》的城图上即有轩辕殿的建筑标志。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轩辕殿在藩城堤,殿基后抵大四方塘(今一路吉祥)边大路,长二十六丈,宽十二丈。”又载:“轩辕殿为乾隆十五年(1750)长沙成衣业所建。轩辕即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姓公孙,因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轩辕也是楚人信奉的尊神之一。”

轩辕殿与藩城堤曾经是长沙市专门回收废品,卖二手货的集散地,与“破铜烂铁”、“旧货荒货”连在一起,着实不雅。但如今的轩辕殿巷经过改造翻新后,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旧物集中地了,年轻人的小众网红打卡地。

时髦与怀旧交织碰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淘宝、打卡。翻新的临街店铺,有着多达几十家的“古着杂货店”,出售多是来自美国和日本,一些停产的经典或者热卖的服装饰品。不要以为这里全是二手货,因为有几率淘到全新的衣服,杂货铺中还可以淘到一些其他稀罕的东西,比如说玩偶之类的东西。街巷里还藏着一些环境复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式歌厅,沏上10块钱一杯茶,就能在这些简约的包房中唱一下午老歌,抒发一代人的眷恋与回忆。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这里虽然没有知名餐馆和网红店铺,却有不少老长沙味道的“苍蝇馆子”,特别是“光脑壳家常菜馆”的青椒炒油渣,招徕了八方来客,狭小的门店外,摆放着一排简陋的餐桌……

轩辕殿这条老街巷,旧貌换新颜,“旧意新用”“旧为今用”,着实手笔不凡。

▲20世纪末长沙老城中的传统街区

多佛寺捷径(巷)位于长沙市原东区小东茅巷内,是一条连接小东茅巷和解放路的偏僻小巷。这条小巷的名称“多佛寺捷径”,是由清末著名书法家黄自元题写的,门额上嵌有汉白玉横额“多佛寺捷径”五个大字。

而多佛寺原名“旗纛庙”,为军队祭祀的神庙。清中期改为多佛寺。该处在民国时期还曾设立“息争所”,系民间纠纷的调解场所,之后又率先举办小学和义务消防队。

1922年,义勇消防队成立,购置手摇机(时称洋龙)两台,组织常备义勇救火队。多佛寺前门的那个可储水数吨的消防储水池,平日加盖加锁,防范严密,门首一副对联云:“事有备以无患;门虽设而常关。”

记得时间并不久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冬日,尚德街一家民居失火,多佛寺民间消防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凭着人力手动喷射的土水枪,在周边居民的奋力协助下,迅速扑灭了大火。我和众邻居不顾危险,参与了救火。

世纪之交的2000年,修建蔡锷南路(柑子园至城南路),多佛寺捷径小巷及庙房、门额被拆除,小东茅巷亦同时被拆除。

▲惜字公庄

惜字公庄(巷)又有什么历史故事?“惜字公庄”现南起营盘中路,向北一直延伸,这一地名的来历和历史背景,与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敬重和惜字的文化传统紧密相关。其来历和历史背景:“惜字”的思想精髓,主要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文昌文化”,以倡导敬惜字纸为旨意。在古代,文字被视为神圣和智慧的象征,因此,人们对于写有文字的纸张怀有深切的敬重之意,不忍随意丢弃或糟蹋。这种敬惜字纸的风俗,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传统,并在很多地方得到了体现。“惜字公庄”的巷名,就是源于这种文化传统,表达了对文字的敬重和珍惜。

今天的惜字公庄,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四周高楼林立,它只是繁华市区一条让人们不经意的寻常小巷,但这个别致的街巷名,留住了令人思索的昔日过往。

民间传说衍生了这些街巷名

长沙市旧时的道路地名序列,主要分为路、街、巷及其他。通常来说,柏油铺就的机动车主干道称“路”,麻石路面纵横交错的道路称“街”,比街短且狭窄的道路称“巷”。而南起妙高峰岭北至劳动西路的天鹅游路,实为一条蜿蜒曲折不足600米的小巷。从劳动西路的入口走进天鹅游路,脚下是一条陡斜的楼梯步道向上延伸,由此通达妙高峰,路口立有介绍“天鹅游路与天鹅塘”的文字标牌。

天鹅游路的名字来源于:先前的妙高峰下原有一池很大的水塘,据考,属于古代纳湖的一部分。相传每年有成群的天鹅来此栖息过冬,因而得名天鹅塘。后来,天鹅塘被填平,这里便留下了天鹅塘、天鹅塘岭、天鹅游路等地名。

长沙人爱玩爱热闹,于是就有了当初的“游路”,类似于后来的“步行街”。居住在那里的市民,从妙高峰经天心游路到天心阁游玩,喝茶吃包子,方便惬意至极,这条游路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

但天鹅游路偏于天心阁城墙之外的西南城市边缘地带,即使是许多居住内四区(彼时长沙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划)的老字辈长沙人,一生也未必去过天鹅游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如今的天鹅游路被列为长沙市历史步道受到保护,是城市老旧街巷深度游的打卡地,这里虽然早已没有天鹅,却留下了老长沙最市井的痕迹。到此同时能够游览近处妙高峰下“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这一红色景点。

老南门口

登隆街南起苏家巷,北至解放路,清以前,多是卖纸糊灯笼的店铺,由此而得名“灯笼街”,之后被文化人雅化为登隆街,寓荣登、兴隆之意。但隆与龙谐音,又触犯了“龙”属于皇帝老子独享此尊的大忌,以至为避忌讳,惹祸上身,索性把登隆街叫作“亮壳子街”。所谓亮壳即旧时长沙市民对灯笼的俗称或习惯叫法。

人们通常使用的灯笼,先用竹篾和细铁丝编制成一个约摸高一尺、直径四五寸、上下略带些弧状的竹笼架子,再在外面糊上薄薄的油纸,灯笼下端的底座插蜡烛,上端用一根线连着一根细竹竿给人拿着照亮路面行走。除此之外,还有形状大小质地各异的灯笼,用于悬挂大门前、厅堂和灯会、庙会,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晚清至民国初年,城里许多地方没有路灯,人们晚上就得打着灯笼走街巷。至于民国以后手电筒开始流行,虽然使用起来方便,但那种价格不菲耗费电池的洋玩意儿,一般人家真还用不起,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能享用。

登隆街与市区内其他小街小巷一样寻常,但其位于闹市区,街上人流熙来攘往。特别是后来在原先的“庆丰米厂”地皮上建起了长沙剧院,更使得这条街道热闹非凡。长沙剧院主要承担外地越剧团和本地京剧团的演出。每当演出传统经典剧目时,购票观众从剧院门口排队排到了巷口转弯处,足足一百来米长。

现在的登隆街,临解放路的街口,建起高大的顶端飞檐一门三间式牌坊,一条仿旧复古的老街向南延伸:大块长形麻石地面,两边的灰砖白缝墙壁店铺修葺一新,把登隆街与红火多年的特色小吃一条街——育英街,以及颇具古风遗韵的苏家巷、百果园、丰盈里有机地连接起来。

▲落星田

落星田(街),北南走向,北起五一大道,南止东庆街与藩后街、肇家坪交会。我1958年从北京迁居长沙,入读位于落星田以东允嘉巷的“长沙市十六中学”,落星田是我每天上学下学的必经之地。今日的落星田区块:允嘉巷南矗立着“长沙世茂环球金融中心”,楼宇72层342米,为长沙目前第二高的摩天大楼;允嘉巷北建起了“湖南投资大厦”;街的西面是“湘域中央”中高端居民住宅楼盘;街的北口紧邻五一路上是地铁二号线芙蓉广场站1号口。落星田几幢高楼里公司众多,周边居民密集,是长沙行人流量最大的街巷之一。

源于神话故事的街巷名

识字岭原来是长沙京广铁路以东,胜利路与识杨路相交地段。随着城市化的大力推进,2000年芙蓉路主城区段建成拉通,识字岭成为芙蓉中路与人民中路的交会处。在识字岭十字路口的东北处,辟有一座别致的街边微型公园,门额悬挂着“骄杨公园”的匾额。园区内,杨开慧烈士就义纪念碑、入党誓词标牌、陡壁墙上的主席诗词《蝶念花·答李淑一》,以及十余位民主革命时期在此英勇就义革命先烈的事迹标牌……

小喻家巷

东瓜山的地名的由来和历史,主要源于其地形特征和一个神话故事。这里的地形酷似一只冬瓜平放在地上,东头较高较大,西头较低较小,人们就把东头叫大东瓜山,西头叫小东瓜山,中间叫东山。

此外,东瓜山的得名还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传说古时长沙南门外沙湖港,有一条妖龙盘踞在港里兴风作浪,土地老爷请来太乙真人镇妖降魔。太乙真人将手持的铁石塔掷下,宝塔和塔底的沙土落在沙湖港,顷刻化成了三座山。宝塔落的地方就是宝塔山,其他两座分别是古堆山和东瓜山。塔底泥土中一粒种子落地生长,五百年开花结实,到三国时结了一个硕大的果实,当时长沙属东吴,便起名“东瓜”。

东瓜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兴起了长沙最早的著名夜宵街。此处聚集着许多小吃摊位,吸引大量游客和消夜的居民前来品尝美食,形成了独特的市井夜生活文化。

▲观音井

观音井(巷)位于长沙市原东区,南起织机街,北止丰盈里,2003年末拉通人民西路,织机街归于人民西路路幅之内而不复存在,观音井(巷)的南口在人民西路北厢。观音井(巷)名字的由来,与一口被称为观音井的水井有关。这口井的水质清澈澄明、甘冽清醇,有传闻说,井水是从观音菩萨手中的宝瓶——“玉净瓶”中倒出来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长沙市主城区大兴自来水站的规划与建设,由于观音井(巷)窄小、房屋密集,自来水站落址观音井的位置,该井因此废弃,但它恰恰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变迁。如今的观音井(巷)在繁华的黄兴南路步行街中段的黄兴广场附近,是长沙市较有名气的历史文化街巷。在小巷的餐饮店中,有一家“夏记米粉店”,先声夺人地挂着“观音甘露水,夏氏粉汤鲜”的楹联,再从门庭牌匾到屋檐瓦片,全都清一色的仿古风格。而“夏记米粉”最有名的码子竟然是手工制作的肉丸子,这令许多慕名前来品尝的长沙老口子啧叹不已。

▲樊西巷

鲇鱼套既不是街也不是巷,而是浏城桥附近的一个棚户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其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浏城桥下面有一条河流,河中有一条体形硕大的鲇鱼,千年修行成仙。后来,人们便把鲇鱼精住过的地方,取名“鲇鱼套”。过去的鲇鱼套,是长沙市贫穷人家苦力码子的聚集居住地,因位于浏城桥附近城基台的坎下,是长沙的“洼地”,雨季时容易积水,居民生活异常艰苦。

在历史变迁中,鲇鱼套经历过多次改造,至上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随着长沙修建芙蓉路和解放中路立交桥(跨线立交),鲇鱼套一线进入了整体拆迁,在城市版图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耸入云端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长沙国金中心

长沙这座三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湘楚名城,五千多条纵横交错的老旧街巷(至2006年据记载仅剩1300多条),其富有趣味的地名远不止本文叙述的这些,惟愿更多的人来探寻共享。

来源:湖湘地理

作者:郑寿山

图:长沙老照片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