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荐书
每周为您提供一份好书单
留言互动中随机选取读者 送出赠书
这段时间,关于AI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在用AI进行对话、写作、数据分析之余,互联网上最火热的尝试则是用它算命。大批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参与AI解读命理并乐此不疲地分享着,从紫微斗数到星座命盘,从八字测算到塔罗占卜,输入出生时间地点,期待下一秒就得到启示。
人类对于算命、占卜的需求一直存在。AI算命之所以能够流行,关键在于它满足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不确定性。当职场竞争、情感困扰、经济压力等诸多问题交织时,AI算命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心理慰藉方式,它不需要预约,不需要面对面交流,只需轻点键盘就能获得一份“命运指南”。
过去我们认为命运是神秘且不断变化的,但现在统统可以“被计算”了。AI给出的指引轻松地减轻了决策压力。即便遇到事情发展不尽如人意,人们也会将其归因于“命中注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释然。这种即时性满足了现代人对快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心理学角度看,AI算命满足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
这种心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面对AI算命的流行,我们不必过分苛责。如果一种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心灵的慰藉,找到生活的勇气,那么它的存在就有价值。关键在于,我们要保持理性,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完全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调节方式。毕竟如果偏信算命给出的“命中注定”,而放弃了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也许会错过真正成就自我的可能性。
《智人之上》
尤瓦尔·赫拉利 著
中信出版社
在过去10万年里,我们智人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我们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全球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
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自杀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更了解今日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许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AI时代,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本书汇集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许煜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试图阐释与技术时代相关的诸多关键问题,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煜对哲学史,尤其是个体化理论的关注,看到他对海德格尔和西蒙东等人的哲学的诠释与拓展;可以看到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探究方式,从而超越西方技术理论;还可以看到他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这本书展现了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以及他跨越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策略。
《不可计算》
亚历山大·R.加洛韦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加洛韦在这本书中穿越计算历史中的不可计算遗迹,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计算与数字媒介历史事件,展现了计算兴起于世的成与败。
本书聚焦于“可计算”与“不可计算”, 解释了计算如何产生或无法产生。从手工织机编织的复杂图案,到可计算生物体,再到《战争游戏》与黑箱理论,他锚定了计算历史中的一些关键结点,解释了某些看似过时的技术的深远影响。本书也对在漫长的数字时代后依然无法被计算的部分进行了反思。
《技术陷阱》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著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后浪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
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们遍览各个时代技术进步对人们工作形态的影响,揭示不同时代“打工人”的处境,并最终将目光转向未来,试图分析当前的AI革命将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出应对。作者力图说明,技术进步对收入造成何种影响,将决定人们对它的态度。
《技术陷阱》表明,在眼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过去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现在的状况。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
刘永谋 著
重庆出版社 |华章同人
AI技术突飞猛进,智能革命风起云涌,正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全新的智能社会。在以机器人劳动、智能治理、加速、后真相等为重要特征的智能社会中,人类既能享受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富裕生活,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科技风险和社会风险。关于AI的各种问题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困惑、思考,亦成为试图把握时代精神的当代人不可能绕开的问题。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命运》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观点和案例,深刻剖析了当前智能革命发展的趋势,并用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对“智能革命后的世界”进行总体把握和全面刻画。尤其聚焦于未来智能社会的数字共产主义、智人自我改造、AI养老与机器情感、机器人劳动与人类失业、AI科研与后真相状况、人类道德新变化、AI技术治理社会以及避免AI文明危崖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议题。
《再见智人》
吴冠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启笛
我们见证了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见证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写出了专著《人类境况》,而本书则在大语言模型时代系统性地探讨“后人类境况”。这是一部严谨的、开创性的学术专著,以跨越学科疆界的研究方式,对当下(后)人类境况进行了宽广且深邃的探索。
作者对人类主义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并提出以“技术-政治”为主轴来重新考察当下文明状态及其所面对的危机。这本书展示了出色的学术素养,并充满了独特的见解。作者令人信服地将人类阐述为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相反。他还认为,在当今时代,缺乏的是政治智慧而不是技术智能;能够发展新的智慧的能力,是让智人名副其实的关键。
本书既拓展了读者的学科与知识视野,又引人深入思考人类如何智慧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文明性挑战,是一部富有新见和学术分量的力作。
《伴侣物种宣言》
唐娜·哈拉维 著
光启书局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
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它们不是家中的“毛孩子”,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同伙”,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
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老头我,负责收拾一切》
泽野公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明室Lucida
老头的收拾哲学:
·人生若感到不安,窗户擦起来。
·抽屉装得过饱和,心也会受伤。
·房间就是为乱放而存在的空间。
·笔记本或手账用到最后一页,自信心倍增。
·对书要敢于无视定价、“痛下杀手”。
·小心电线!网络时代的无序会蔓延至家中。
“身边不放东西,是训练决断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你必须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于胥斯原: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陈进国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继承了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傅衣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证史,并结合生活史、宗教史、家族史与思想史,尝试进行科际整合之史学范式的写作。作者立足于“大历史”和“区域史”的双重视野,将风水知识—实践视为南方乡土社会的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借此“再现”一般性的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在长时段的社会结构变迁中所塑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近世以来,南方乡土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乡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直受到民俗化、仪式化的术数(天文历法、占卜、风水、命理、相术等)记忆的深刻影响。风水术数作为一种竞争性的精神力量,反复刺激了地域各阶层在社会流动方面的文化想象和可能机会。透过风水术数这一面镜像,我们可以从中反思中国“连续性文明”何以可能、何以生长。“术数中国”(冷传统)与“礼义中国”(热传统)堪称是“文明中国”铜板的阴阳两面,一直纠结并左右着我们的历史心性、文化记忆和行为选择。
处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历史进程之中,源自中国传统“生生(善生)”存有观的风水术数,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提醒”与“告诫”?当它的可计算和可实操的技术层面的功能与意义日渐褪色,而主要作为天地人神“诗意栖居”的“超越性传统”和“精神性力量”来凸显此在的意义的时候,当下的我们,如何直面内在化于我们自身历史的“术数文明”?本书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纵深视角。
《旧物录》
芭芭拉·彭纳 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后浪
本书讲述了一系列旧物,它们曾来过世上一遭,如今却已烟消云散。在这些旧物中,有些人工制品和技术曾经无处不在,另一些仅停留于概念或雏形,几乎从未真正存在于世。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这些物品为何消失——有些物品我们曾经很熟悉——还有这些物品的消失给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带来了何种启示。
这些文章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提醒人们,消亡之物不仅代表技术,而且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对身体、技艺、复制品、美、艺术、交流、运动、休闲、爱、阶级、文化身份、自然和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最终,每一件消亡之物都体现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即使物品本身被淘汰了,这些想象仍然向我们敞开着。
《虚无主义与技术》
诺伦·格尔茨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
我们是生活在技术世界中的技术性存在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技术能否解决一切问题?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和埃鲁尔都曾提醒我们警惕技术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出现更是让我们产生怀疑:技术究竟是在为我们赋能,还是在奴役我们?技术会扭曲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和判断吗?技术进步是否等同于人类进步?
技术始终事关人类如何生活的问题,虚无主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无处不在,因此本书关注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性。作者诺伦·格尔茨没有参与“技术让我们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的无尽争论,而是考察了我们所想的“更好”和“更糟”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种想法在我们创造技术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借助尼采的虚无主义哲学,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通勤梦魇》
迈克尔·菲什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京通勤铁路网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一,塞得满满的车厢和那些遵守纪律的通勤乘客也是其中为人称道的“特色”。本书作者细致入微地透视了东京通勤铁路网,向我们展示了,融入一种一直在超负荷边缘运转的系统将如何对一个共同体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严重不良影响,但与此同时,融入这种系统也创造了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本书是对东京通勤经验、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富于创新性的民族志研究。与此同时,它也试图通过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我们可能的生态学未来进行思考。未来,随着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多的基础设施甚至地球本身都要超负荷运转(就像东京地铁一样),我们需要思考这种运转,思考我们与这些科技设备、基础设施和机器如何共存的问题。
互动问题:
你最常用AI做什么?
上期留言入选读者:
天空、飞天、557、蓝卿
(已留言回复)
本期编辑/原理 高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