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开学季,济宁市兖州区中小学校朝气蓬勃、满目生机。除“升国旗唱国歌”“敬师礼”等课程外,书法、绘画、鲁郡面塑、兖绣等非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在各校园全面展开。

“引导少年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兖州“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特色优良人文传统发扬光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耕兖州大地、浸润少年心灵、滋养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构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新高地。”兖州教体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兖州区秉持“非遗即生活”的理念,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之路。通过展示表演、教学培训、搭建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平台等形式,让众多非遗“老技艺”活化传承,变成群众文化新生活不可或缺的选项,非遗文化“两创”之路越走越宽。

升卿,是蛇的雅称,蕴含着升腾、前进、增上的美好意象。早在《白泽图》中就有记载:“山见大蛇着冠帻者,名曰升卿,呼之吉。”开春第一课,兖州非遗鲁郡面塑代表性传承人田莲,将兖州历史文化与传统面塑技艺相融合,把面塑传统技艺带进了兖州文化路小学、兖州实验小学等十多所城乡小学。

近年来,文化路小学则通过 “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打通学科壁垒,让孩子们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长大。来自豫州路小学王一丞、朱嘉宁的面塑活灵活现、生动喜人。通过学校把非遗项目带进了校园,他们成为田莲鲁郡面塑技艺的最优秀学生。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围绕“古韵新辉,匠心承非遗”主题开展系列社团活动。在新春第一课“敬师礼”活动现场,书法社团以“墨香润心 书法育人”为主题,创作了一张张精美的书法作品,或俊秀圆润,或苍劲有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实验小学集团非遗文化项目漆扇展示区,孩子们动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切身感受一次色彩流动的美学;拓片社团,孩子们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扎染社团,孩子们对扎染这项传统技艺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纸文化”校本课程是实验小学依据地方特色开创的特色课程,并在济宁市优秀校本课程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花棍舞也是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验小学得到了编排创新和表现内涵的大胆突破,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实小之声”管乐团是兖州区中小学校的骄傲,自2022年3月成立以来,参加了多场演出与比赛,2024年5月赴北京参加“英才爱乐”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荣获全国青少术展演一等奖。

“老辈子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并一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近距离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非遗、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热爱非遗,传承非遗,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化建设软实力。”兖州区学者张永表示。

(通讯员 王洪玮 宋墁 李梦雨)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