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章杨梓昕邓舒文长沙报道
帮助年轻人创业;让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长沙故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社区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1月8日,长沙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长沙人民会堂开幕,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亦于当日上午正式开启。单杨、郭家誉、刘亮、吴美云、雷磊、肖定6位市人大代表先后走上通道,围绕热点话题,接受媒体提问,畅谈履职体会。
单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目前,长沙正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如何发力?
长沙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认为,2024年,长沙农产品加工销售收益达到了3500亿元,这个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做优?第一点,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区域科技的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我作为专家,一定会为长沙市这个领域的科技提供支撑。”
第二点,单杨提到要引进全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单杨介绍,2023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在长沙召开,“当时,全球500强企业有十几家来到了长沙,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些引进工作”。
郭家誉
让千年名城焕发新的生机
这些年来,长沙正在从“网红”城市迈向“长红”城市。“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长沙从一座吃喝玩乐的休闲城市,正在逐步变成一座有记忆点的有深度的文旅名城,在持续不断打造新的文旅地标,也将老的文旅地标做新的赋能,将长沙城的文旅推到了一个高潮。”长沙市人大代表、长沙市大观仓艺术博物馆馆长郭家誉说。
郭家誉从事文博事业,她认为,他们的角色就是要讲好一座城市的故事。当一个人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博物馆就是他了解这座城市特色和深度最快最直接的方式。2024年,湖南博物院在全国做出了绝佳的表率,联手哈佛大学推出马王堆沉浸式数字大展,通过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升长沙城的“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这也将是文博事业新的发展方向和为城市赋能的重要路径。“长沙本是制造大城,以文博为一个支点,撬动的是文化产业链条的全方位发展。创造出长沙城新的经济增长点,汇集更多年轻的创新性人才。”她说。
湖南正在构建全省的博物馆体系,以长沙市大观仓艺术博物馆为例,在2024年挂牌“湖南博物院融城分院”,同时牵头成立湖南省博物馆学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也是这个委员会的挂靠单位。郭家誉认为,这也意味着全省的文博机构,国有和非国有的都将整合在一张网下面,资源共享,强强联合,共同为城市赋能。未来的长沙城也会是一座博物馆之城,通过一座座的馆,让千年名城焕发新的生机,在博物馆中寻找城市的记忆,通过博物馆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长沙故事。让历史发声,让文化发声,让大家因一座馆,来一座城,爱一座城。
刘亮
着重提升县域公立医院综合实力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谈到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时,长沙市人大代表、宁乡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亮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家门口’,另一个是‘优质医疗服务’,要同时实现这两点。”
他认为,要提升“硬实力”。着重提升县域公立医院的综合实力,针对“大重急”病,尤其是在“急”上彰显救治能力。“我们探索了以5G智慧加持的区域一体化急诊急救体系的模式,成为全省标杆,并进一步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乃至省会医疗次中心,力争突破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的‘天花板’。去年我们成功踏入三甲医院行列,这在县级医院里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是要聚焦“软服务”。要针对地域疾病谱,紧贴人民群众实际需求,集中精力打造学科群,创建名医工作室,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疗水平。“我们锻造‘三科重点、五大中心’,2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元,让140万宁乡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最后是要凸显“公益性”。宁乡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甲”后,秉持为民初心,技术水平提级,收费标准、起付线、报销比例“三不变”,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在市域内享受到三甲综合医院最优质的健康服务。作为宁乡的龙头医院,还加强“党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开展对口帮扶,专家下基层授课、指导、手术等,让人民群众在离家最近的地方得到最恰当的医疗救治。
吴美云
做群众最盼的事,解群众最难的题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也是一名人大代表,如何将履职尽责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着力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长沙市人大代表、芙蓉区五里牌街道火车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美云认为:“不管是社区工作者还是人大代表,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仅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是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推动人民民主实践的重要力量。”
听群众最真的话。吴美云所在的朝阳一村存在老龄化严重、外来人口众多、矛盾纠纷频发等现状,她积极利用“芙蓉一家亲”平台,为困难家庭提供纾困帮扶。通过“芙蓉万家”行动,走家串户。此外,她还将“代表联络站”与“芙蓉夜话”紧密结合。近年来,他们有效推动了科星购物中心大楼长达30年涉及150户业主的产权办理问题,完成了朝阳一村400余户燃气入户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实事、好事。
做群众最盼的事。朝阳一村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面临着房屋老旧、设施落后、物业矛盾激化等多种问题。居民们长久以来最大的心愿,就是棚改拆迁或全面提质改造。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社区有幸被纳入芙蓉区2024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计划。“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我深感肩负重任,同时也满怀憧憬与决心。该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全面竣工。”吴美云说。
解群众最难的题。以问题为导向,吴美云专注于社区治理的“短板”与“弱项”,运用网格化管理强化社区安全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式老旧小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得益于此,社区已实现连续两年消防“零出警”,且重大安全事故连续十年未发生。
谈及未来,吴美云说:“我是芙蓉人,我为芙蓉好。未来,我将继续发挥代表作用,不断展现芙蓉的温暖与魅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的关怀与实惠。”
雷磊
双向发力助力长沙高质量发展
2024年的“校友回湘”大会上,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发布“校友回湘”成果榜单,湘潭大学排名靠前。对此,长沙市人大代表、湘潭大学长沙校友会会长雷磊表示,湘潭大学长沙校友会与长沙国控签署的《关于成立湘潭大学校友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基金规模10亿元,首期按1亿元注册设立“湘潭大学校友基金”。基金将在全球范围有效链接校友,充分利用湘潭大学产学研优势,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重点关注科技创新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支持湘潭大学的师生、校友创业项目。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助力“校友回湘”工作是已经在做,并且要持续做好的一项工作。
雷磊透露:“我们成立了七个院友会和企业家俱乐部,推动更多校友利用‘校友回湘’的政策和契机参与长沙的建设和发展。”
2025年,湘潭大学将以长沙校友会为依托,发挥各个院友会的作用,连结全国34个湘潭大学校友会组织和各地校友企业家俱乐部,积极走访北上广深和长三角、珠三角。把长沙的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良的营商环境推荐给校友,讲好长沙故事;组织邀请对长沙有投资意向、与长沙优势产业契合的企业家校友到长沙的企业考察交流,做好服务工作,持续跟踪,转化企业落地。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双向发力,助力长沙高质量发展。
肖定
希望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长沙市人大代表、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定是一名“80后”新农人,她认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一是科技创新。“政府为我们引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和袁隆平院士团队的优良水稻品种。”肖定介绍,他们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引入先进的智能农机装备,比如无人驾驶收割机、激光平地机、遥感无人机等,节约了人工成本约70%,节水、节肥、减药约30%,核心示范区产量达到亩产560公斤,比往年增长20%以上,全面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是基础设施。望城区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所在的村,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已完成5000亩高标准农田和水渠建设,路、电、网、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成,不仅提升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和防洪排涝能力,还优化了农田布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肖定也深刻感受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比如近几年来,我们提供育、耕、种、管、收、烘干、加工等社会化服务2万余亩,解决了就业80余人、示范带动360余人。”她说。
“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返乡创业,加入到乡村振兴这个大家庭,欢迎你们!”肖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