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幽长的回廊里,总有一方天地,被黄河的粼粼波光与春节的暖煦温情填满。每当回想,往昔那如诗画般的岁月,便带着醇厚的韵味,袅袅娜娜地浮现。
腊月的风,如顽皮的孩子,在黄河两岸肆意穿梭,将年的消息,悄悄传递。黄河水一改往日的深沉,在寒风中奔腾跳跃,涛声仿佛也染上了欢快的节奏,像是在哼唱着迎春的歌谣。
这时,母亲总是天未亮便起身,厨房里的灶火“噼里啪啦”地燃起来,映红了她满是笑意的脸庞。蒸年糕是每年的重头戏,白白胖胖的糯米,在母亲的巧手下,乖乖地躺在蒸笼里。随着蒸汽“嗤嗤”地升腾,甜甜的米香渐渐弥漫全屋。我总会忍不住,搬个小板凳守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蒸笼,盼着年糕快点出锅。母亲见我馋猫样,总会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小馋猫,别急,年糕要熟透了才好吃。”
父亲则在院子里,专注地整理着鞭炮。那鞭炮,像一条长长的红龙,盘在地上。父亲小心翼翼地解开绳子,将鞭炮一节节展开,仔细检查有没有损坏。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伸手想去摸,父亲轻轻拍开我的手,佯装严肃地说:“这可不能乱摸,一会儿点着了,小心伤着你。”
除夕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昏黄的灯光温柔地洒下。年夜饭的香味,是家的味道在舌尖上的舞蹈。母亲精心烹制的菜肴摆满一桌,红烧肉红得透亮,夹一块,颤巍巍的,入口即化;炸丸子金黄金黄,咬一口,“嘎吱”作响,香气四溢。大家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看着春晚。电视里的欢声笑语和着家人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温暖的乐章。
零点钟声敲响,父亲带着我来到院子。他拿起香,点燃鞭炮的引信,“嗞嗞”声中,鞭炮瞬间炸响,火花四溅。我捂着耳朵,又忍不住从指缝间偷看。与此同时,烟花在夜空中绚丽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与黄河水的波光相互映衬,美到让人窒息。
大年初一,在翘首以盼中终于来临。天还没亮透,鞭炮声便如炸雷般响起,“噼里啪啦”,一声紧接一声,像在比赛谁更响亮。我兴奋地一咕噜从被窝里爬起来,迅速穿上新衣。那新衣带着阳光的味道,还有母亲提前藏在口袋里的糖果,摸起来硬硬的,带着丝丝甜意。
拜年,是春节最热闹的景致。村里的小道上,满是穿着新衣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相互问候。走进一家院子,便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长辈们坐在热炕上,身上的棉袄散发着阳光的暖意。孩子们围在身旁,眼睛亮晶晶地听着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大人们则聚在一起,男人们谈论着庄稼收成、来年打算,手中的烟卷“吧嗒吧嗒”地冒着烟,吐出的烟圈在空气中缓缓散开。女人们则凑在角落,手中飞针走线,一边展示着新学的针线活,一边分享着家长里短。小孩子们在院子里你追我赶,兜里的瓜子时不时掉出几颗,在地上骨碌碌地滚着……
如今,时光的车轮渐行渐远,可黄河畔的年味,却如窖藏的美酒,在岁月中愈发香醇。那些温暖的细节,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在心底徐徐展开,让人沉醉,让人眷恋,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珍藏。(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李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