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谢有顺《文学的深意》新书分享会”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办。
《文学的深意》是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的全新文学评论集,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推出。该书分为“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谢有顺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书中不仅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还涵盖了莫言、韩少功、阿来等众多知名作家及其作品,如《应物兄》《回响》《金墟》等,同时,也包含了对孙绍振、陈思和等学术名家批评方法的论述。
在分享会上,谢有顺与作家熊育群、评论家申霞艳、作家王威廉围绕《文学的深意》一书展开了精彩对谈。谢有顺表示,他创作文学评论的原始动力是“一个作家的作品打动了我,让我有感而发”。他始终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字里行间闪耀着人格力量的辉光。
熊育群高度评价了谢有顺的文学评论,认为他既对作家的创作过程了如指掌,又能站在文艺理论的前沿进行准确、犀利、有针对性的评论。申霞艳则引用福柯的话来形容谢有顺的批评力量:“召唤存在的符号,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她认为,谢有顺通过与不同心灵的文学、诗意对话,唤醒了人们对文学和生命的思考。
王威廉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指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精神实践性”。他认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不仅介入作家的文本,更能通过文本找到文学的精神原点,使作家和评论家共享同一份文学的精神和尺度。这正是文学的深意所在。
在分享会上,谢有顺还谈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批评。他认为,好的批评应该充满细碎但真实而丰盈的感觉,由此出发再作概括或理论阐发才是有效的。批评家也应该是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他强调,批评需要和文学一起,不断去重申人格的力量。
活动现场,来自广东的作家、评论家代表如朱山坡、黄灯、张鸿、子禾,诗人黄礼孩、梦亦非,评论家唐诗人等也踊跃上台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他们纷纷表示,谢有顺的评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思想深度、人格力量,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为文、为学、为人等方面都能影响他人,并引发他人的思考。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郭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