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开打以来,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便陷入了全面恶化,致使俄方面临着巨大的制裁压力。
在这种困境下,俄罗斯的一众企业又该如何解决设备与各类零配件的供应难题?破局之道就是中国。
根据《俄罗斯商业咨询日报》报道,盖达尔经济研究所对1000家俄企开展了问卷调查,查明俄企们在面临设备零件受到次级制裁时的更换情况。结果显示,全年设备市场上,近70%的俄企都选择了中国供应商作为替代。有关专家更是预测,未来中国制造在俄工业市场的占比会逐年攀高。
这一市场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制造、标准与理念真的能渗透俄罗斯乃至世界的工业体系吗?
俄工业的变化
按照市场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俄企选择替代西方设备的生产国家上,有67%的企业选择了中国,39%的企业选择了俄罗斯,21%的企业选择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等其他欧亚经济伙伴国,17%选择土耳其,剩下的12%则选择了印度、伊朗与越南。
在备用零件市场,也有63%的俄企选择相信中国制造。而俄罗斯本土产品的份额占比则为46%,还有22%依然在选择西方制裁产品。唯有在原材料、半成品等相关配件上,俄本土产品能以54%的占比位列第一,而我国则以52%的比例次居第二。
有趣的是,这则消息与数据并未被我国官方证实,而是俄罗斯单方面的主动报道。至于其中究竟有几分真实性,我想即便不是百分百准确,起码也能证实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渗透影响俄罗斯的工业体系。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的工业体系就深受苏联的影响。当时英语并非学子们的第一外语选择,而是俄语。即便是短短数年后,中苏关系就受限于政治因素出现破裂,但苏式标准却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疫情期间,郑州将中国第二砂轮厂改造成了方舱医院。但第二砂轮厂当年就是前苏联和民主德国援建而成,而东德也是深受苏式标准影响,两个国家的设备直接运输到郑州便开工生产了,所以归根结底二砂厂还是属于苏联援建。
直至1994年国家推行分税制改革,各地政府彻底开放招商引资,我国工业体系才正式摆脱苏联标准,从四面八方汲取西方世界的生产理念和标准体系。新世纪后,中国工业水平突飞猛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标准。
四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接受了外部系统化的生产方式,那么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都无法摆脱。这个道理放在如今的俄罗斯身上也同样适用,俄罗斯工业体系如今一旦使用了中国设备,自然也会遵循中国生产标准。
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后,没个三五十年是难以摆脱的。中苏尚且只是短暂经历了十年蜜月期,就让我国四十年无法自拔,79年生产的解放牌卡车还在沿用苏联零配件,人是中国人,但脑子里奉行的完全是苏式一套。
短短七十年后,中苏工业模式完全颠倒过来了,果真验证了一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可否认,如果没有俄乌战争,俄罗斯是很难主动去接纳中国工业品的,即便我们所产的工业设备无论是定价还是性能都具备可靠竞争力。但人们心中的成见犹如一座大山,任凭我们如何努力都难以跨越,俄罗斯自然也无法接受昔日的小弟竟然青胜于蓝实现了赶超,甚至还要改变自己。
一位法国洛林大学的化学工程硕士在社交平台就亲口爆料:“六年前,我所在的公司希望能开拓俄罗斯市场,为旗下的催化剂打开一些销路。但无论我们报价如何低廉且富有诚意,俄罗斯客户都不会去选择相信中国公司。
因为石油化工领域极其保守,更换新的催化剂品牌是一次大胆尝试,出了任何事故都无法承担,所以他们宁愿去选择欧美提供的老款催化剂,哪怕价格要昂贵许多。
但2022年后,欧美催化剂在俄罗斯全面断货,俄石油工业面临着停摆风险。放眼全球,除了中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满足俄内需,于是俄企只能选择我们公司。事实证明,俄企此前完全是在杞人忧天,我司催化剂在国内市占率高达70%,是绝对的龙头品牌,已经替代大量欧美催化剂。
而俄罗斯一旦尝试了高性价比产品,是极难割舍的。因此即便俄乌战争结束,拥有了足够影响力的中国催化剂也足以和欧美老牌厂商一较高下了。”
催化剂事件只是中国产品渗透俄罗斯工业体系的冰山一角,总的而言,这都是一件百利无害的好事,它起码向世人证明了三个事实。第一是如今的中国制造无论是在质量、价格还是服务都具备强大竞争力,足以满足俄企的需求与标准。中国制造不仅涵盖传统低端产品,也包含高端精密设备,诸如卡车、泵和压缩机、起重机、阀门等等,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创新多样性。
第二是中俄经济存在高度互补互利性,能在当今复杂国际局势中为对方提供一个稳定市场。
如今的中国和俄罗斯在能源、科技、粮食等众多产业都有着深度广泛的合作,也有相同的发展需求。在美西方对俄罗斯和中国大加制裁的背景下,我们能为俄罗斯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持,俄罗斯能向我们供应能源和原材料。
第三是中俄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2022年中俄的贸易增长额高达1902亿美元,暴涨29.3%。其中我国对俄罗斯出口货物为761亿美元,相较去年增长12.8%,而俄罗斯对华出口货物1141亿美元,暴涨43.4%,中国连续第12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伙伴国。
对此,两国领导人设立了一个共同目标——2024年要将两国贸易额翻倍。从2018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至2000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等框架深度合作下,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中国制造的全球影响力
除去俄罗斯以外,中国工业制造如今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已经稳居主导地位,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2021年我国工信部公布数据,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从23.5万亿提升到31.1万亿,制造业占比比重对全球制造业的贡献比重接近30%,连续11年成为了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
早在2011年,联想就实施了智能化转型之路。走进联想各大智能工厂,首个映入眼帘的就是5G智能生产线,通过摄像头与传感器,就能将机器人与人工操作的轨迹数据实时上传,接着利用云计算和5G网络协同分析处理,实现对产品的智能质量检测和按需排产,这就是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蜕变
联想全球最大的电脑研发基地联宝工厂,每年可生产3000万台以上的电脑,全球每出售8台电脑,就至少有1台产自于联宝工厂。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2011年中国创新指数还仅是全球第29位,截止到2023年就已经跃升到第12位。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新一代新能源、生物与信息技术、高端设备等多类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我们所面临的未来,是一个拥有无限美好前景,广大发展前途的光明大道。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强起来步伐持续加快
观察者网:俄智库调查:近七成俄企选用“中国制造”替代西方设备
中制智库:深度好文!未来制造业全球产业格局将如何演变?中国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