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说两句-第95期

“大学上了几年”这种要进档案的信息,不是个像弹簧一样可长可短的东西吧?

可有的人不这么觉得。他们的人生是可以随意读档然后修订漏洞的。

最近,贾平凹之女、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贾浅浅修改了自己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官网的简历。原本的资料里,她本科读了5年,现在改成了3年。2022年那会儿,贾浅浅差点儿进了中国作协,还是愤怒的网友们扒出了她的“黑料”,其中就包括5年本科学习经历疑似“专升本”。如今3年过去了,她恐怕以为风波消停了,没想到悄悄改了个数字,就又冲上了热搜。如果修改的是毕业时间,好歹可以解释为拿到毕业证的时间跟实际上离校的年份不同。但她把入学时间改迟了两年,这是在把大家当猴耍吗?

面对此等堂而皇之的行径,西北大学文学院工作人员回应称,官网上老师的个人信息均由本人提供。言下之意,就是他们管不了这事,小庙撼不动大佛。一个涉及高校公信力的问题,就这么变成了“私人问题”,这合适吗?如今高校教师的竞争何其激烈,有人卷生卷死,还是被“非升即走”淘汰;有人博士刚入学就当了副教授,却连自己本科读了几年都说不清楚,两相对照下不免令人唏嘘。

她哪怕换条赛道,不在教育这条本该公平公正的大路上抢夺普通人的资源,也不至于被骂得这么狠。有些人一出生就享受到了父辈的权力和财富,还非得靠艺术给自己贴金,如饥似渴地讨要一个名分。得亏作家圈好歹要拿出些作品来,贾浅浅这才漏了馅。在一些灰色的角落里,好多人早把“子承父业”当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认为这才是社会运行的正轨所在。从小学生竞赛研究“蒙特卡洛算法”,到“一家三代烟草人”,“资本的丑孩子们”吃相是越来越难看了。

五年来,贾浅浅也被骂过好几轮了,还是岿然不动地在那个位置上坐着。她的厚脸皮,恐怕是个结构性的问题;这一点,从她的文章《我的父亲贾平凹》中,就可见一斑。贾浅浅写道——小时候,她在作文里写,“我以后也要和我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作家,有名了,就有很多叔叔、阿姨给送香烟呀、苹果呀”。随后又写,自己第一次发表文章,靠的就是父亲托的关系。她还总结道:“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发表,并不是我的措辞有多高妙,立意有多深远,关键就是我拍对了马屁。”

浅浅背后,水分深深。毕竟人家都有个凹了,哪能浅呢?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王沛容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