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

沃特股份:2024年净利润同比预增374.89%–552.97%

【沃特股份:2024年净利润同比预增374.89%–552.97%】财联社1月21日电,沃特股份公告,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800万元–3,8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4.89%–552.97%。公司表示,2024年积极加大对高频通讯、算力服务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半导体等领域的开拓,实现营业收入约18.5亿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液晶高分子(LCP)、特种尼龙

“打一针”补充锂离子,复旦团队研发新技术让锂电池延长寿命

‍‍‍锂电池已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比如,电动车电池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高性能寿命;低温使用会加速电池变坏;储能电站和极端环境储能场景需要电池寿命提升一个数量级;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电池退役回收,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直面这些紧迫需求与技术短板,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

“打一针”可延长锂电池寿命,复旦团队研究成果登上《自然》

近年来,锂电池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和未来世界的需求。比如,电动车电池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高性能寿命;低温使用会加速电池变坏;储能电站和极端环境储能场景需要电池寿命提升一个数量级;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电池退役回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面对这些紧迫问题,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

AI赋能材料科学研究: “一针治疗”让锂电池突破现有寿命极限

中新网上海2月13日电(记者 陈静)锂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接受“一针注射治疗”就能够恢复到接近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循环寿命从目前的500圈-2000圈提升到12000圈-60000圈……在中国学者们的努力下,这成为现实。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研究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的研究成果,13日在《自然》(Nature)主刊上发表。团队提出打破

将电池“织”进衣服、裤子?纤维电池,让手机以后可随放随充

手机没电怎么办?出门太急忘带充电线?大街上找不到充电的地方?你是不是还在为这些问题而烦恼?别担心,未来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为有纤维电池了!想象一下,柔软透气的衣服、裤子,甚至是你的背包,都能储存电力,随时为你的手机充电,这听起来是不是就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我要说的是,这一切正在逐渐变成现实!什么是纤维电池?简单来说,就是将电池技术与纤维材料相结合,通过特殊设计,让纤维本身具备储电和供电的能力

最新研究:“一针治疗”可延长锂电池寿命

中新社上海2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锂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接受“一针注射治疗”就能够恢复到接近出厂时的状态。中国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13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主刊上发表。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进行。团队提出打破电池基础设计原则中锂离子依赖共生于正极材料的理论,通过人工智能(AI

我国科学家用“打针”突破锂电池寿命魔咒,具备大规模商用潜力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社会的能源命脉,支撑着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智能电网到深空探测的庞大需求。然而,自1990年商业化以来,锂电池始终受限于一个根本性矛盾:正极材料中预存的锂离子既是能量载体,也是寿命的“沙漏”——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锂离子因副反应持续损耗,即便电极材料完好无损,电池也会因“锂枯竭”而失效。这种先天缺陷导致电动车电池平均服役年限仅6-8年,电网储能系统面临巨额更换成本,每年全球产

复旦研究团队:让电池“重生”只需“打一针”,新成果将与顶尖电池企业合作

红星资本局2月14日消息,2月13日,复旦大学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主刊上发表,锂电池在充放电上万次后,接受“一针注射治疗”,就能恢复到接近出厂时的状态。红星资本局从复旦大学了解到,这是该校高分子科学系、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彭慧胜、高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打破了传统设计规则,对电池进行“精准治疗”,帮助其突破了现有寿命极限,未来应用前景广泛。电池中的活性

她因病逝世,哈工大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哈工大“八百壮士”杰出代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拓者之一、第六届“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化工与化学学院魏月贞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7日9时20分在重庆逝世,享年97岁。魏月贞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表征与改性方向的研究工作,确立了学校相关研究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她整合专业发展方向,牵头并参与创建了我国首批航天非金属材料专业(是哈工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打一针”让报废锂电池“活过来” 复旦团队最新研究登上《自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2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今天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高分子科学系、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彭慧胜、高悦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Nature)发表。该项研究打破了传统设计规则,对电池进行“精准治疗”,帮助其突破了现有寿命极限,未来应用前景广泛。锂电池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和未来世界的需求。比如,电动车电池只能保证6~8年/1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