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文化中国行丨“非遗”上新 点燃新春消费新活力
从北京新春庙会到上海豫园灯会,从安徽徽州鱼灯秀到广东遂溪醒狮表演,从重庆“年味”集市到内蒙古非遗年货节……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过大年”成为消费新热点。非遗年货花式“上新”,非遗民俗活动精彩不断,助力新春消费持续升温。“过年了,给孩子买了醒狮帽!”家住北京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春限定醒狮帽,其元素正来自非遗舞狮,“红白配色特别喜庆,真是憨态可掬又活泼灵动!”今年春节,人们对非
(文化中国行)首个“非遗版”春节:新风旧俗共“烩”浓浓年味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记者 应妮)甲辰年尾,“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乙巳新年,作为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年俗依然精彩。民众门前的福字、春联和大红灯笼,映照出一派喜庆;热气蒸腾中,刚出笼屉的花馍有金元宝、大寿桃、宝葫芦等各种花样,令人爱不释手;南北家庭的年夜饭上,或饺子或汤圆或年糕,有鱼有鸡象征“年年有余”“大吉大利”;门外的五
新疆库车市:学非遗技艺 让铁笔生花
2月21日,在新疆库车市热斯坦街道龟兹非遗工坊内,来自全市各乡(镇)的绘画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烙铁为笔、木板为纸,共同体验“火针刺绣”的独特魅力。在工坊内,只见学员们右手紧握炙热的电烙铁,左手扶着木板,按照打好的草图游刃有余地进行绘画创作。而这种让“铁笔生花”的技艺,便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之一的烙画,古称“火笔画”。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等手法,还可以通过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葫芦等材质
温暖回家路,“鲸”彩一瞬间
1月14日,广东省交通集团所属深汕西高速在长沙湾服务区开展“清澈的爱,一路相伴”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服务区互联互通、服务开放、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的特点,结合“百千万工程”,精心布展“鲸”彩集市汇,设置了“农产品展销”“非遗民俗文化体验”“新春送福”以及“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摊位,提升旅客出行体验,让大家在回家途中置办年货、体验非遗、打卡赏景,将愉悦与温馨带回家。“乐”行,年货礼包够惊喜“
你的年味 世界的记忆|“石中蕴玉 屏开画卷”品味非遗里的中国年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以“石中蕴玉 屏开画卷”为主题,在春节期间举办了石屏过大年·民俗巡演闹新春活动。巡演队伍从古城州衙浩荡出发,烟盒舞以独特韵律展现彝族风情;仆拉大鼓舞以雷霆之势彰显豪迈气魄;高跷表演者精湛技艺让观众喝彩连连;瑞狮灵动腾跃拜贺新春,吉祥祝福传递万家灯火。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盛会,石屏让传统民俗在当代焕发璀璨生机,为全国游客绘就了一幅“年韵醇厚、民族团结”的新春盛景。
春节文旅消费“火”起来 游客争相体验非遗魅力
春节假期,各地文旅活动丰富多彩,大家走出家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体验非遗民俗文化,打卡文旅融合新场景,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尽享新春文旅盛宴。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消息,这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城市之间游客流动活跃,中小城市和县域中心城镇成为新热点。不断完善的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好地契合了散客化和全域化旅游发展的需求。丰富的自然、乡村、民俗、非遗等资源,以及更具性价比的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
这个“二月二”,为老民俗注入新内涵
■ 本报见习记者 李顾珵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在我国各地都有“剃龙头”的传统习俗,剃发“焕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3月1日,北京多家理发机构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温情。非遗理发活态传承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老字号国营理发店,四联美发始终以匠心精神守护传统技艺。自2014年将“拱三茬”“手盘扁卷刷波浪”“绞脸”等传统理发项目申请
(新春走基层)赏非遗、尝美食 山西民俗文化进车厢
中新网太原1月22日电 (范丽芳冯庆)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小年,也是春运开启的第8天。在太原开往上海的Z198次列车上,大红灯笼、春联、拉花等“中国红”饰品将车厢装扮一新,喜气洋洋的年俗文化活动让奔走在回家路上的旅客内心温暖满满。随着主持人宣布“小年小年回家过年!我们列车工作人员给大家拜年啦!”,一场别具山西民俗风味的文化活动拉开序幕。旅客品尝山西美食。冯庆 摄 一曲《张灯结彩》
南阳市西峡县文旅迎来开门红
2025年春节假期,南阳市西峡县文旅市场人气火爆,热闹非凡。西峡县围绕非遗、年俗、冰雪等元素,策划推出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主题文旅活动,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5%、77.6%。老界岭景区举办“伏牛山上过大年——2025老界岭新春游园会”,包含新年撞钟、写祈福牌、喝平安粥、民俗演出、围炉煮茶等内容,以欢笑喜乐增添浓浓年味,用钟声奏响激昂澎湃的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