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国色芳华》热播带火沂山春节游,冰雪奇观+非遗引客增长超两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佳潼 春节假期,沂山风景区迎来了一波游客热潮。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沂山景区的游客人流量相比去年同比增长超过20%。这一增长得益于电视剧《国色芳华》的热播,该剧中的清凉山取景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为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沂山景区特别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包括雾凇景观、雪地飞龙、冰瀑等自然奇观和冰雪项目。与此同时,还推出了祈福演出、东镇祭仪、五神NPC互动以及非遗吕剧等传

(新春见闻)孝义木偶戏亮相长沙 游客感受非遗年味

2月3日,大年初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孝义木偶戏在长沙铜官窑上演,木偶在艺人手中灵动跳跃,演绎着经典故事。现场游客纷纷驻足围观,近距离感受非遗年味。图为艺人表演木偶戏变脸。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2月3日,大年初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孝义木偶戏在长沙铜官窑上演,木偶在艺人手中灵动跳跃,演绎着经典故事。现场游客纷纷驻足围观,近距离感受非遗年味。图为木偶与游客互动。中新社记者 杨

当DeepSeek遇见非遗传统医技,大数据推荐助力健康守护

极目新闻记者 常怡“没想到,不手术、不打针,中医正骨能让我有希望重新挺直腰板!”近日,30岁的李女士(化名)在体验武汉刘三屋中医骨伤医院的刘氏正骨手法复位后激动地说。原来,李女士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因长期不良姿势使用产品导致颈椎前移、圆肩驼背,不仅影响体态美观,还常伴随肩颈酸痛。在尝试健身等方式效果有限后,偶然听说正骨可以矫正体态,改善关节,于是她通过最近很火的DeepSeek搜索武汉知名正骨医院

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来了!国潮热持续升温,义乌爆单→

2024年12月,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脚步临近,在浙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灵感的产品销售红火,国潮热不断升温。为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的到来,浙江杭州的一些非遗文创店商家和设计师巧妙地将中国非遗技艺和民间手艺融入文创产品中,打造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蛇年手工文创挂件、摆件等,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前来选购。在义乌的一家服装店里,各类“新中

冲浪、赏花、非遗体验……节后“错峰出游”成新趋势 你跟上了吗?

春节假期结束,但大家出游的热情并没有减少,错峰出游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既能避开人群,也更加划算,受到很多消费者青睐。根据一些景区的统计,到元宵节期间景区内多家酒店客房已订满。没错,不少旅行社也瞄准这部分消费群体,推出了各类旅游产品。节后旅游市场,哪些产品受到青睐?错峰出游的新趋势,你跟上了吗?海边游:漫步沙滩或冲浪在海南万宁神州半岛景区,来到海边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或漫步沙滩,或体验冲浪,各个年龄段

河南洛阳:新春当立新活力

原标题:新春当立新活力全市旅游总接待人次、文旅消费规模在全省排名均居首位,分别位列全国排名第17、第22……春节假期以来,洛阳文旅数据亮眼。与往年不同的是,节气文化的注入助推洛阳文旅呈现新面貌,也为游客带来更具年味儿的新体验。2月3日,立春节气。为了让游客亲身感受今年首个“非遗春节”的魅力,隋唐洛阳城景区精心“复刻”了一场千年前隋炀帝“洛阳迎春宴百官”的盛景:明堂大殿前金箔流光、彩绶翻飞,依据《隋

呼玛县二月二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国潮民俗体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3月1号,呼玛县委宣传部、县文联联合主办的“二月二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在呼玛县园西社区初心学堂内举行。本次活动以“非遗+国潮”为主线,通过民俗知识讲解、手工舞龙制作、国潮龙头展示、舞龙彩带表演等多元形式,为百姓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活动开始后,首先由志愿者家长为与会人员讲述关于“二月二”的历史和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抢答环节

成渝高铁上演非遗表演 旅客在归乡途中感受浓浓年味

1月22日,在G8611次复兴号动车组车厢内,旅客观赏川剧变脸表演。当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正值中国传统小年,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客运段与相关部门联合,在成都东开往沙坪坝的G8611次成渝城际复兴号高铁上举办了川剧变脸、舞狮等非遗表演,让旅客在春运旅途中也能近距离欣赏非遗,感受浓浓的年味。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1月22日,在G8611次复兴号动车组车厢内,旅客观赏舞狮表演。中新社记者 何

文化中国行|春潮激荡 古韵新燃 ——从春节“文博热”看吉林文化自信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文化在年俗活动中传承赓续,文脉在烟火升腾间沉淀绵延。吉林省博物院的陶器艺术展、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的亲子研学活动、伪满皇宫博物院的非遗体验大集等迎来参观体验潮。节日期间,我省各类博物馆组织活动171场次,接待观众36.03万人次;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93场次,59.72万人次参与其中。逛博物馆、过文化年成为今年春节的“新民俗”。而我省的这波“文博热”现象背后,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