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 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一事提问。对此,郭嘉昆表示,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目前有关浮标已完成其在原站位的作业任务。根据科学观测实际需要,中方有关单位对其实施了自主性技术性调整。(总台央视记者 黄惠馨)来源:央视新闻 新闻 2025年02月12日 0 点赞 0 评论 17 浏览
欧航局:小行星“2024 YR4”撞地球概率降至0.001% 据新华社消息,欧洲航天局25日说,最新观测结果显示,小行星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概率大幅降低,基本排除了直接撞击的可能。最近,小行星“2024 YR4”可能撞击地球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这颗小行星直径预计在40至90米之间,一旦与地球相撞可能摧毁一座城市。欧航局最新观测结果显示,“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已降至0.001%,都灵撞击危险指数的危险水平目前为“零”。这一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 新闻 2025年02月26日 0 点赞 0 评论 13 浏览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2月有罕见“七星连珠” 2月“星空舞台”的“节目单”新鲜出炉了,速来围观!月掩土星、金星伴月、月掩火星、金星最亮、“七星连珠”等精彩“好戏”将轮番上演。2月1日,月掩土星。月掩土星大致有一个周期规律,每隔5、6年会出现一个“月掩土星季”,即几乎每月一次。2024年4月到2025年2月就是一个“月掩土星季”,共发生12次月掩土星,我国可见其中的3次,本次是这3次中的最后1次。2024年7月25日凌晨在海南文昌拍摄的月掩土星 新闻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5 浏览
我们为什么要“拥抱”太阳?(瞰前沿) 我们为什么要“拥抱”太阳?(瞰前沿) 陈鹏飞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2日第 06 版) 图①: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资料图片图②:太阳观测卫星“羲和号”。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供图图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磁场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图④:我国自主研制的业务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E星,具有监测太阳活动的功能。 中国气象局供图太阳,这颗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既是地球生命的 新闻 2025年02月23日 0 点赞 0 评论 11 浏览
这个项目今天启动探索宇宙线起源之谜再添“观天”利器 1月21日,大型超高能伽马源立体跟踪装置LACT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将为探索宇宙线起源之谜提供重要利器。 LACT由32台6米口径的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布局在位于稻城海拔4410米的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阵列内。它采用空间立体跟踪观测技术,可实现优于0.06°的高角分辨率,有望大幅提升对宇宙线起源候选天体的观测能力。 据了解,LACT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四川天府宇宙线 军事 2025年02月05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
外交部: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 【外交部: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财联社2月11日电,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月11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一事提问。对此,郭嘉昆表示,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目前有关浮标已完成其在原站位的作业任务。根据科学观测实际需要,中方有关单位对其实施了自主性技术性调整。 新闻 2025年02月12日 0 点赞 0 评论 18 浏览
77年一遇“七星连珠”将在星空上演,最新观星天气预报来了 七星连珠观测云量预报啦明天前后,星空将上演77年一遇的“七星连珠”罕见天象!那么,这几天的天气是否利于观测呢?先说结论:若要在明晚观测,南方的前半夜适合!具体预报如下:今天白天,我国南方还将进一步放晴,到了晚上,中东部大部都将十分晴朗!(图1-4)明天晚上,北方云量较多;对于南方来说,前半夜大部地区晴朗,湖南南部、江西北部等地云量较多,但是后半夜南方大部云量将会增多。后天晚上,北方大部云量较多,南 新闻 2025年02月28日 0 点赞 0 评论 20 浏览
我国新发现一颗彗星 新华社南京1月17日电(记者王珏玢、邱冰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月16日晚通报,国际小行星中心于当日发布了由该台近地天体望远镜观测发现的一颗新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这也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9颗彗星。紫金山天文台助理工程师徐智坚介绍,彗星C/2025 A3 (Tsuchinshan)于1月5日被首次观测到,当时亮度约为19.5视星等,疑似具有彗星特征。随后,紫金山 新闻 2025年01月18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随“极地”号逐冰而行 30多名参航师生站在甲板上,望着那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祖国的无限眷恋,更是对使命的坚定执着。这次科考是来自国家的需要。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区域之一,北极正在发生快速变化,而这将对我国气候产生哪些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更多渤海冬季海冰高密集度冰区的综合观测数据。“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高校首艘极地破冰科考船,具备极地全海深科考能力。有了“金刚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新闻 2025年02月07日 0 点赞 0 评论 2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