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最强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最强逻辑形式量子关联】财联社2月9日电,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上,《新科学家》杂志专题报道了这项成果。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将为寻找更强的其他形式量子关联提供重要线索,

新闻多一度|“一座足球场大”的小行星或撞击地球?概率有多大?

近日,全世界近期再次对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产生了担忧。有新闻报道,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正在往地球奔来。科学家们预计,它将可能于2032年12月也就是7年后,与地球相撞。同时,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加速构建行星防御体系。这颗小行星真的会撞地球吗?NASA提供的2024 YR4小行星图片这颗小行星是什么来头?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李明

“一座足球场大”的小行星或撞击地球?概率有多大?

近日,全世界近期再次对一颗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产生了担忧。有新闻报道,一颗直径约100米的小行星2024 YR4,正在往地球奔来。科学家们预计,它将可能于2032年12月也就是7年后,与地球相撞。同时,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加速构建行星防御体系。这颗小行星真的会撞地球吗?▲NASA提供的2024 YR4小行星图片━━━━━这颗小行星是什么来头?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

“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逐冰而行

近日,“中山大学极地”号科考船正在渤海冰区逐冰而行。“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高校首艘极地破冰科考船,具备极地全海深科考能力。“中山大学极地”号在渤海冰区顺利完成船-岸海冰协同观测,首次在北半球最低纬度的海冰区,成功尝试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飞-科考船联动的多学科海冰同步观测,为发展极地立体观测技术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记者:郑天虹、杨淑馨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远离后又再靠近,7年后这颗小行星有概率撞地球!联合国首次启动《行星安全协议》

据法新社报道,一颗于2024年年底被新发现的,约有一个足球场大的小行星,经过科学家1个多月的追踪及对其轨迹的计算,发现其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概率为1.6%。这是科学家发现的首颗已知与地球相撞概率超过1%的大尺寸小行星。据报道,联合国就此首次启动了《行星安全协议》以应对这一威胁。《行星安全协议》包含一整套机制和需要遵守的准则,目的是让地球为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做好准备。首批措施之一包括美国国家航空

“银河画卷”上新:银河系外缘旋臂亮相 观测范围扩大1.5倍

人民网北京2月7日电(唐佳)“我们身处的银河系有一个标志性结构——旋臂,它由大量年轻的恒星、浓密的气体和尘埃组成,是恒星形成的‘摇篮’。由于我们深处其中,仅能从内部‘窥探’它的结构,因此对于银河系旋臂的整体图像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孙燕说。近日,基于“银河画卷”一氧化碳分子气体巡天数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更新了银河系外缘旋臂图像,拓展了人们对银河系的认

欧航局“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

欧洲航天局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发现一颗巨大系外行星“盖亚-4b”和一颗褐矮星“盖亚-5b”。这是“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盖亚-4b”和“盖亚-5b”都围绕低质量恒星运转,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欧航局官网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两颗新发现的天体均位于银河系内。“盖亚-4b”绕着距地球约244光年的恒星“盖亚-4”运转,质量大约是太阳系质量最大行星木

拍到了!今年首场适合我国观测的月面“X”形地貌浮现

  2月5日傍晚,我国天文爱好者成功观测并拍摄到月球表面浮现的“X”形地貌。  上弦月的时候在月球的缺口处可以看到“X”形地貌,这种现象被称为“月面X”,它是月球表面的一种独特光影现象。当月球表面的拉卡耶环形山、普尔巴赫环形山和比安基奴斯环形山的顶部被阳光以近乎贴着月面的角度照亮,月球表面就会出现这种类似字母“X”的形状。  2月5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拍摄的月面X现象。(王俊峰摄)  月面X出现的时间

全球土壤水分站点空间代表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估新方法提出

中国日报2月6日电(记者 闫东洁)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提出了全球土壤水分站点空间代表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现有全球土壤水分站点在卫星数据产品验证中的可用性,并为卫星土壤水分产品的有效验证及未来土壤水分站点的合理布设与应用提供方法与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报》。卫星微波遥感,尤其是被动微波遥感,是获取大尺度土壤水分信息最有效的

全球土壤水分天地观测匹配度如何度量?中国团队研究提出新方法

中新网北京2月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2月6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针对全球土壤水分天地观测存在卫星“面尺度”和地面“点尺度”的不匹配问题,该院曾江源研究团队最新通过分析全球322个站点的空间代表性与环境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发现地表类型是影响土壤水分站点空间代表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评估站点下垫面空间异质性的新方法。这项在全球土壤水分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