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

聚焦风险灾害,惠州大亚湾野外站今日揭牌

南都讯 2月28日,自然资源部大亚湾海洋风险与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下称“大亚湾野外站”)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大亚湾开发区华瀛大厦23楼指挥中心举行。会议签署了大亚湾野外站联建合作框架协议,为大亚湾野外站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任书,并为大亚湾野外站揭牌。2023年11月,大亚湾野外站获得批复。该站由上海交通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共同建设,

“飞机上不去,卫星下不来”的盲区,天路一号卫星来啦!

今天(1月17日)12时0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巴基斯坦PRSC-EO1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56次飞行,还搭载发射了天路一号卫星和蓝碳一号卫星。其中,天路一号卫星是一颗中高层大气临边探测遥感卫星,将为卫星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大气数据。中高层大气一般是指距地面20—200公里这一段“飞机上不

欧航局“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

欧洲航天局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发现一颗巨大系外行星“盖亚-4b”和一颗褐矮星“盖亚-5b”。这是“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盖亚-4b”和“盖亚-5b”都围绕低质量恒星运转,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欧航局官网发布的新闻公报说,这两颗新发现的天体均位于银河系内。“盖亚-4b”绕着距地球约244光年的恒星“盖亚-4”运转,质量大约是太阳系质量最大行星木

今晚“金土相合”像贴贴!浪漫“暗夜社区”成观星好去处

根据最新天文监测显示,今天(20日)将发生“金土相合”的天文现象。“金土相合”天象发生时,这两颗行星实际上在太空中的距离仍相隔十几亿公里,不过从地球看过去,两颗行星像是挨在了一起。一起去观星 “星空经济”兴起深圳西涌社区是我国首个以夜晚观测星空发展起来的社区。在这里,星空下的夜经济悄然兴起。暗夜社区,是通过设定专门保护区域,在保证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过度照明,以保护区域内夜晚不受光污

外交部: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

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观测浮标一事提问。对此,郭嘉昆表示,中方在有关海域布设水文气象观测浮标,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目前有关浮标已完成其在原站位的作业任务。根据科学观测实际需要,中方有关单位对其实施了自主性技术性调整。(总台央视记者 黄惠馨)来源:央视新闻

欧航局:小行星“2024 YR4”撞地球概率降至0.001%

据新华社消息,欧洲航天局25日说,最新观测结果显示,小行星2032年12月撞击地球的概率大幅降低,基本排除了直接撞击的可能。最近,小行星“2024 YR4”可能撞击地球的话题引发公众关注。这颗小行星直径预计在40至90米之间,一旦与地球相撞可能摧毁一座城市。欧航局最新观测结果显示,“2024 YR4”撞击地球的概率已降至0.001%,都灵撞击危险指数的危险水平目前为“零”。这一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2月有罕见“七星连珠”

2月“星空舞台”的“节目单”新鲜出炉了,速来围观!月掩土星、金星伴月、月掩火星、金星最亮、“七星连珠”等精彩“好戏”将轮番上演。2月1日,月掩土星。月掩土星大致有一个周期规律,每隔5、6年会出现一个“月掩土星季”,即几乎每月一次。2024年4月到2025年2月就是一个“月掩土星季”,共发生12次月掩土星,我国可见其中的3次,本次是这3次中的最后1次。2024年7月25日凌晨在海南文昌拍摄的月掩土星

我们为什么要“拥抱”太阳?(瞰前沿)

我们为什么要“拥抱”太阳?(瞰前沿) 陈鹏飞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2日第 06 版) 图①: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资料图片图②:太阳观测卫星“羲和号”。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供图图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磁场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图④:我国自主研制的业务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E星,具有监测太阳活动的功能。 中国气象局供图太阳,这颗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既是地球生命的

这个项目今天启动探索宇宙线起源之谜再添“观天”利器

1月21日,大型超高能伽马源立体跟踪装置LACT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将为探索宇宙线起源之谜提供重要利器。 LACT由32台6米口径的成像大气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布局在位于稻城海拔4410米的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的阵列内。它采用空间立体跟踪观测技术,可实现优于0.06°的高角分辨率,有望大幅提升对宇宙线起源候选天体的观测能力。 据了解,LACT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四川天府宇宙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