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方案

稳外资行动方案为何此时推出?释放哪些信号?多位专家解读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何要在此时推出稳外资行动方案?新方案释放了哪些信号?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针对外企核心关切制定具体举措专家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声音四起,《行动方案》深刻把握外资企业现实诉求,针对股权投资、跨境并购等外资企业核心关切,制定明确具体的举措,展现出中国政府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坚定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发布 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

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撒伟 北京报道2月19日,《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2月20日,海报新闻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行动方案》提出,要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举措。“外商投资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介绍,为进一步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

中国“稳外资二十条”释放诸多利好 今年稳外资再“加码”

“在华的外资企业贡献了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今天,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吸引外资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力量。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日前,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

多项政策利好创新药,还有哪些问题待解决?

界面新闻记者 | 唐卓雅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2月19日,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制定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从四方面提出了二十条措施,其中涉及医疗、生物医药领域的措施共两条。图片来源:国务院官网 该《行动方案》提出要扩大医疗等领域开放试点,支持试点地区抓好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开放试点政策宣贯落实,对相关领域外商洽谈项目开展“专班式”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证监会:推出更多红利、低波等指数ETF,鼓励发展指数投顾

1月26日,据中国证监会网站消息,中国证监会近日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指出,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推动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明显提升。《行动方案》提出,持续丰富指数基金产品体系,包括积极发展股票ETF、稳步拓展债券ETF、支持促进场外指数基金发展和稳慎推进指数产品创新等。积极发展股票ETF稳步拓展债券ETF《行动方案》提出,全面做优做强

工信部:将形成国家高新区重点新赛道园区榜单

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申佳平)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介绍,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分领域分赛道优选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园区,形成重点新赛道园区榜单。“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技术策源,优化发展生态,引导资源集聚,成为培育新赛道的重要载体。”吴家喜介绍,一是赛道布局更加多元,通过面向传统产业升级衍生新

稳外资20条发布,将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2月20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介绍,《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进一步释放了对外开放的积极信息,将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为进一步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外资圆桌会议、外资企业服务专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有何突出特点?商务部介绍

中新网2月20日电 2月20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有关情况。在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介绍称,为进一步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外资圆桌会议、外资企业服务专班、投诉机制等各个渠道广泛收集外资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诉求,在“外资24条”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

打造放心商店、网店、直播间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旨在破除消费者反映突出的痛点难点问题,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市场活力。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展现许多新亮点,如县域市场消费升级、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领先、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新赛道的崛起。但消费领域仍存在诸多堵点。商家重营销轻品质、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预付式消费“跑路”现象频发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