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

自由又惬意!解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生活图鉴”

近日,在湖南永州双牌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场野生动物的“隐秘生活” 被红外触发感应相机记录。此次不仅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颈长尾雉灵动的身影,还记录下红腹锦鸡、豹猫、白鹇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珍贵瞬间。镜头中,白颈长尾雉步伐匆匆,在山林间急切踱步,似是饥肠辘辘,忙着寻找食物。红腹锦鸡则气定神闲,悠然漫步,时不时低头啄食。夜幕降临,豹猫机警现身,悄无声息地从相机前一闪而过。还有几只白鹇结伴而来,

云南发现会捕食蟾蜍“炼毒”的蛇,受威胁时颈部腺体释放毒液

近日,云南临沧市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凤庆管护分局在开展自然保护区巡护工作中,意外偶遇一条脖子泛红的蛇。后经鉴定,该蛇名为虎斑颈槽蛇。虎斑颈槽蛇(拉丁学名:Rhabdophis tigrinus),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毒蛇,也称虎斑游蛇、鸡冠蛇、红脖游蛇等,是中等体型的“无管、无沟后毒牙”类毒蛇。主要分布于我国大部、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虎斑颈槽蛇对栖息环境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和

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发布原创歌曲《东方白鹳在东方》

作词:志海作曲:艺博领唱:吕思乐 肖云演唱:深空少年合唱团歌曲从孩子们的视角歌唱东营市鸟东方白鹳,歌唱美丽的“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用优美的旋律和清澈的童声展现出一幅黄河口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东方白鹳历史上曾广泛分布,由于非法狩猎、农药、栖息地锐减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上世纪70年代,日本和韩国野外种群已灭绝。目前,估计全球种群为8000-12000只,列

春暖鹅先知 山东荣成上万只大天鹅启程北迁

中新社山东荣成2月27日电 (记者 王娇妮)近日气温回升,在“中国大天鹅之乡”山东荣成越冬的上万只大天鹅,乘着温暖的春风,陆续开启北迁西伯利亚等地的长途之旅。“最近首批北迁大天鹅已启程,预计3月中旬全部离开。”山东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孙阳27日称,因路途遥远,大天鹅需要在北迁前加强飞行练习。2月23日,山东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天鹅在练飞。李信君 摄 在该保护区的天鹅湖上,成

贵州大沙河护林夫妇:恪守尽责 林海为家

春节假期,仍有一家人在贵州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仙女洞管理站坚守岗位。敬业的护林员夫妇赵德令和盛明芬监管着近7000亩的保护区,守护着野生动植物的安全。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总面积26,990公顷,是以保护中国特有银杉、黑叶猴等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野生生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0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

一只大鵟的自述:“生命鸟巢”里的幸福“鸟生”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富集、物种丰富、水草丰茂。依托生态优势,这里成为候鸟栖息、繁衍、迁徙的天堂,草原上的很多输电杆塔成了鸟类筑巢的场所。为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电网建设,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打造“生命鸟巢”公益项目,在输电杆塔上安装鸟巢,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稳固的“安居房”,探索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如今,成百上千只鸟类“搬进”人类提供的“豪宅”,开启幸福“鸟生”。记者:解统强画面

刷新纪录!九段沙记录到26只上海水鸟中的“巨无霸”,翅展超3米

2月中旬,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26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刷新了保护区成立以来的观测纪录。卷羽鹈鹕空中巡游。周陶冶 摄卷羽鹈鹕数量刷新九段沙观测纪录。陈腾逸 摄2月2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获悉,继1月13日在下沙东北侧发现13只、1月22日在江亚南沙发现4只之后,2月14日,九段沙中心调查人员又在下沙东北侧发现了26只卷羽鹈鹕,这是记录到卷羽鹈鹕数量最多的

吉林:古树旅游吸引游客打卡

工作人员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固定监测样地测量记录树木生长数据。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新华社长春2月7日电(记者邵美琦)冬日的长白山银装素裹,大片美人松挺拔苍翠,枝头点缀着晶莹雪花,其中不乏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树,更显苍劲韵雅。如今,这些古老的美人松已晋升“新网红”,成为游客畅游长白山的热门打卡选择。美人松又叫长白松,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近年来,地处东北、生态资源丰富的吉林省不断加强古树

新疆布尔津:鹅喉羚与盘羊的雪域家园

近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科克森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成群鹅喉羚和盘羊时而在皑皑白雪中奔跑,时而在崎岖陡峭的山壁上觅食。近年来,阿勒泰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作者:阿曼、波拉提别克·马宁、塞力克·肯恩斯汗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