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

农业农村部:明年大力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今天(12月18日)表示,今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明年将大力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农业农村部部长 韩俊:全力以赴稳定粮食生产,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着力提升单产水平,努力抓好防灾减灾,奋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 韩俊表示,明年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总体稳定,坚持提高单产和品质并举,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关键举措,多油并举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加

贵州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9%

日前发布的贵州省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0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迈入了“5000亿”的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了全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心。“粮袋子”越来越足。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146.11万吨,比上年增长2.4%;油料产量116.25万吨,增长4.8%。粮食总产量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工程”的全力推进。过去一

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夯实‘三农’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丰收,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陈邦勋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

2024中国经济答卷|我国2024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记者古一平)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2024年,我国夏粮产量14989万吨,增长2.6%;秋粮产量52843万吨,增长1.4%。分品种看,小麦产量14010万吨,增长2.6%;玉米产量29492万吨,增长2.1%;稻谷产量20753万吨,

局势恶化 联合国暂停对苏丹一难民营粮食援助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6日说,由于苏丹武装冲突加剧,该机构已暂停向该国西部北达尔富尔州扎姆扎姆难民营发放粮食援助,并警告未来几周可能有大量家庭挨饿。按粮食计划署说法,过去两周,苏丹武装部队和苏丹快速支援部队的冲突迫使该机构的合作伙伴离开扎姆扎姆难民营。粮食计划署区域主任洛朗·布克拉说:“如果得不到立即援助,扎姆扎姆数以千计绝望的家庭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挨饿。”他敦促交战双方停

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明显 今年如何继续做到稳产丰产?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粮食亩产789.4斤,比上年提高10.2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超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基础支撑。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放松。2025年如何继续做到稳产丰产?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为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的有力抓手,助力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推动大面积

让“中国饭碗”装进更多“吉林粮”

立春刚过,大地的冰封还未消融,记者便已真切感受到黑土沃野传来的春天气息——种粮大户开始谋划新一年的“粮策”,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专家服务表已经出炉,农田里沟渠清淤疏浚整治陆续开展,合作社内农机调试检修,农户村民抢前抓早选购良种……俯瞰吉林大地,万物昭苏,生机盎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每次必看农业、必讲农业,为吉林“三农”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岁序更替

新华鲜报|好消息带给乡亲们!《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印发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题:好消息带给乡亲们!《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印发新华社记者王立彬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春节气息渐浓,有好消息要带给乡亲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着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若干领域提出了主要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为

济南去年GDP为1352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

据济南市统计局官方网站1月27日消息,济南去年GDP为13527.6亿元,比上年增长5.4%。 2024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强产业、防风险、惠民生,全市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回升向好,“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