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履职一年间丨打破数据“孤岛” 他在调研中探索如何更好利用“大国重器”

大科学装置是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利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多年来持续关注如何更好发挥这些“大国重器”的作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他又在准备什么提案?春节刚过,沈志强委员就来到上海张江科学城开始新一轮调研,进一步完善今年的提案内容。张江科学城大型科研设施集聚,是我国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之一。调研中沈志强发现,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成不少大型科研设施

今年怎么拼?深圳市光明区开展十大攻坚行动,瞄准这些领域

2月7日,深圳市光明区2025年“科学赋能 新质发展”十大攻坚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召开,会上宣布光明区2025年“科学赋能 新质发展”十大攻坚行动,并为相关责任单位代表颁发任务令。本次大会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全区十大攻坚任务完成情况,部署今年十大攻坚行动相关工作,激励全区上下锐意创新、敢作善为,跑起来、抢时间、争一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 丘成桐任创院院长

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张雅诗、查文晔)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成立致真交叉数学科学院,由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担任创院院长,为香港培育数学科学人才。学院主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培训,也会邀请世界各地顶尖学者参与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及应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学院希望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级数学科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为引领数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丘成桐6日在中大校园举

钟睒睒要捐400亿建的新型大学可能是什么样?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界面新闻记者 | 赵晓娟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1月22日晚间,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现身养生堂年会,并发表一段约40分钟的演讲。在演讲最后,钟睒睒表示要创办一所新型大学。他说,“这个大学是一定要新颖的,要是中国没有的大学,能拓宽人知识的边界。我们计划在未来的十年当中,要捐赠400亿人民币。”钟睒睒所说的这所新型大学,是杭州正在筹建的“钱塘大学”。公开资料显示,杭州市委去年12月底召

北京新农村热带水果大棚科学套种有机蔬菜

2月27日,北京通州,杨洋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采摘台湾长果桑为供应北京高端商超做准备。他创业承包的大棚里还种植了灯笼果、油蟠桃、无花果,火龙果等高端果蔬,并科学利用土地,在果树下套种有机蔬菜。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2月27日,北京通州,杨洋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采摘台湾长果桑为供应北京高端商超做准备。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2月27日,北京通州,杨洋在自己承包的大棚里采摘台湾长果桑为供应北京高端商超做

建站40周年 极地“长城”见证我国南极考察事业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正在进行,目前,长城站正在进行生态、大气、高空物理、测绘、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将与中山站、秦岭站一起,首次迎来三站同时越冬任务。40年前的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上,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如今,长城站迎来了自己的“不惑之年”。1985年2月14日22时,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巍然矗

中国科学家成功开发新型制氢技术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吴丹、邱子睿)氢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是当前全球加速开发利用的重点之一。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零碳制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分别于13日及14日在《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两项研究都旨在优化制氢反应,但二者侧重点和实现路径大有不同。在《自然》发表的成果突破了催化科学中的稳定性瓶颈,创新性地引入稀土元素对催化剂进行改造,开发出了一种全新且泛用的高活性产氢催化剂稳定

我们党为什么能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犹如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痛苦非常、艰难非凡。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如此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也曾试图变革自身,但要么有始无终,要么在变革中迷失自我甚至走向垮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并成功推进自我革命?2024年“七一”前夕,陕西省西安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陆续走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

口述|新年展望一:医生、科学家最关注的科学突破

回首2024年,有了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加持的生命科学研究在生物计算模拟、基因和蛋白质等组学检测技术等领域做出了众多突破。科学家们不仅前所未有地深入到大脑、基因等生命“谜团”的核心,癌症、脑部疾病、慢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也出现了曙光。2025年,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突破?澎湃科技邀请多位科学家和一线医生分享他们的洞见。以下是他们的讲述:干细胞与脑健康高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

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建校114年的深圳小学根基深厚,却始终保持着创新的活力。深圳小学创设“三公里文化半径”课程。深圳小学全面普及科学教育。深圳小学师生赴日本开展教育交流活动。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打破围墙的束缚,打开校园的边界,让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以城市为“活教材”。基于对这一教育趋势的前瞻性洞见,深圳小学以“做小事,成大器”这一凝练而深刻的校训为灵魂核心,大胆突破传统校园围墙的束缚,精心构筑起“学生走出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