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

2025“欢乐春节”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走进越南河内第二师范大学

人民网河内1月16日电 (记者杨晔)值此农历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内中国文化中心联合越南河内第二师范大学于1月15日共同举办2025“欢乐春节”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近1500名中越两国民众相聚一堂,在浓郁的年味中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河内第二师范大学副校长裴坚强在致辞中说,越中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今天的活动对学校发展和深化越中传统友谊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艺术交流是越中民间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论

公交可“瘦身” 服务需“强体”北京市朝阳区 李君强车长7米左右,能耗比大车减少15%以上……让公交车变“瘦小”,是很多城市的创新尝试。这一改革,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更好适应部分公交客流量减少的现状。“瘦身”的同时不断“强体”。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小微巴士,扩大了公交服务覆盖范围,在解决微循环路线接驳难等方面发挥作用。要让小型化公交“小快灵”的运输效果充分展现,未来还得在完善公共交通线网上多下功夫。比如,

闪电深1度|投资占比过半!从一场大会看山东民营经济活力涌现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4日讯 今天上午,山东召开了全省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推进会、2025年春季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会上透露的一组数据令人关注——山东此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有1006个,总投资10427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在项目数量、投资金额上均实现了双过半。民间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也是民营经济活跃度的“晴雨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持续落地显效,山东民间

龙狮少年的沸腾人生:从民间到高校 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是专业的!

央视网消息:龙狮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吉祥象征,它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舞龙舞狮应该是逢年过节才会上演的民俗活动,但当它走入大学校园,成了专业学科,又会有什么不同呢?从民间到高校 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是专业的在天津体育学院的训练馆里,一群学生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铿锵有力的鼓点、灵动传神的狮头,队员们配合默契,动作行云流水。天津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2009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间外交的重要论述

2025年2月1日,全国对外友协党组书记、会长杨万明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引领性,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间外交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领会。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百余

俄罗斯庆祝传统节日“谢肉节”

当地时间3月2日,俄罗斯民众在莫斯科市中心庆祝传统节日“谢肉节”。在为期一周的节日期间,人们玩各种民间游戏、吃薄饼、烧稻草人,迎接春天的到来,因此“谢肉节”又称“送冬节”。今年的“谢肉节”从2月24日持续至3月2日。图为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庆祝活动现场。中新社记者 田冰 摄当地时间3月2日,俄罗斯民众在莫斯科市中心庆祝传统节日“谢肉节”。在为期一周的节日期间,人们玩各种民间游戏、吃薄饼、烧稻草人,迎接

小年有哪些习俗?南北方小年为何相差一天?

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迎新春。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年的形成,来源于古人对季节、收成、天象、历法的认识,这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果实。年,首先是与农作物的收获相关。甲

河北曲周:千年非遗焕新彩 十里长街闹元宵

中新网河北新闻2月10日电(王天译 王喜民)花会巡演闹元宵,非遗民俗映福年。10日上午,河北曲周举办了2025年“鼓乐喧天”民间花会闹凤城展演活动。来自全县10个乡镇的千余名民间艺人组成非遗花会队伍,“一镇一特色”,游走在县城长6.3公里的振兴路上。其中既有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遗龙舞曲周龙灯,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秧歌,以传统民俗表演共庆元宵佳节,献上一场喜庆祥和、极具冀南地区乡土文化的视听盛宴,在千年

群龙飞舞北京城市副中心,“二月二”舞龙大会精彩上演

春龙昂首启新程!3月1日迎来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当天,北京城市副中心“二月二舞龙大会”在三教庙南广场启幕。通州区20余支特色舞龙队以龙会友,绛红、靛蓝、鎏金,空竹龙、高杆龙凤、绸带龙等各色巨龙、“火”凤凌空飞舞,时而盘桓云霄,时而俯冲献瑞,以磅礴的东方气韵演绎春回大地的盛世欢歌。这场承载着千年民俗的非遗盛会,既是对农耕文明的深情致意,更寄托着对新岁风调雨顺、百姓精神抖擞的美好期许。祝

(新春见闻)面塑“守艺人”指尖传“年味儿”

中新社太原1月28日电 题:面塑“守艺人”指尖传“年味儿”中新社记者 杨静“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九,山西太原古县城的一家“花馍研习社”里,面塑手艺人续爱花还在忙着蒸花馍。枣山馍、元宝馍、年年有鱼、花开富贵……热气腾腾的花馍一出锅就销售一空。面塑,民间俗称“面花”“花馍”等,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等地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捏面艺人用双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的艺术